中國作家協會11月28日至29日在河南鄭州主辦了2024中國網絡文學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文學作家、專家學者、&&負責人等齊聚一堂,圍繞創作精品化轉型、AI助力業態升級、網絡文學“走出去”等主題集思廣益,展望發展新趨勢,探尋如何讓網絡文學更好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生力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數達5.37億,網文閱讀市場規模已突破400億元。告別自主生長時期,中國網絡文學已步入了有序發展、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發展。
如何在已有的題材和創作形式上求新求變?近年來,聚焦現實題材,網文作家們創作出了更多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發展、展現時代變革的文學作品。
作家甘海晶(筆名:麥蘇)創作的網絡小説《陶三圓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腳下桃源村的變化,講述三代村民接力脫貧致富的故事,日前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只有真正貼近生活、理解生活,深入挖掘社會中的真實故事和人性光輝,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的作品。”甘海晶説。
堅持創作、持續學習對網絡文學作家來説也同樣重要。談及自己最近的創作思路,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蔣達理(筆名:蔣離子)説:“網絡作家要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當創作出更加豐富和多元的作品時,有些故事會具有更廣泛的吸引力。”
“既要保持競爭力,又不能像年輕人一樣保持旺盛的更新頻率,那麼就要寫精品,只有精品化才能讓自己站在潮頭。”江蘇省網絡作協副主席劉曄(筆名:驍騎校)&&,他現在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形式、內容還是篇幅,都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這一切都離不開對自己的“倒逼”。
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如今已超過40億元,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11月,又有10部中國網文作品入藏大英圖書館,由網絡文學改編的動漫、電影、游戲等也風靡海外,網絡文學“走出去”正持續擴大“讀懂中國”的海外朋友圈。
為什麼中國網絡文學能有如此效果?與會專家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很多作品中普遍反映出的積極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作家甘海晶説:“許多作品都從小人物寫起,講述他們通過奮鬥改變現狀的故事。這種人類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能夠超越國界,引發中外讀者的情感共鳴。”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中國網絡文學已在海外形成産業生態,傳播方式超越了文本層面,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理念的傳播。如今,一些海外作者正以中國元素為創作靈感,進一步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網絡文學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産物。當今社會,以大數據為支撐的人工智能逐步滲透至各個領域,如何看待AI與文學創作的關係?
“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特別是將中國文學作品譯介給外國讀者時,能處理文化和語氣上的微妙差別。”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王雷認為,如今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快速進步,為網絡文學的跨界發展和海外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多名網絡文學作家也&&,AI取代不了創造力,目前還只是處在工具階段,主要用於寫作時快速查找資料,輔助角色塑造等。
“AI越強大,原創越珍貴。”在北京作協副主席喬葉看來,AI寫作或許能滿足快餐閱讀,但真正冒熱氣、有靈魂的好作品難以被取代。“我們過的是一手的生活,需要用數據‘喂料’的人工智能過的始終是二手的生活;源自生活的體驗、情感和思考,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喬葉説。(記者余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