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港撤鎮設市改革5周年實踐探索:“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01 13:21:33
來源:新華網

浙江龍港撤鎮設市改革5周年實踐探索:“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

字體:

  新華網溫州10月1日電(陳延特)“無改革、不龍港,再改革、興龍港。”浙江省龍港市委書記何宗靜在龍港新型城鎮化改革發展推進大會介紹到,5年時間,龍港探索走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綜合改革新路徑,實現“小政府”提供“大服務”能力。

浙江省龍港市委書記何宗靜介紹5年發展情況。新華網 陳延特攝

  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東風波瀾壯闊,當這陣暖風吹進了浙南多山版圖,“溫州模式”孕育而生。龍港拿着方岩碼頭人員流通交易的“鑰匙”打開了“以港興商,以商促工,以業擴城”致富寶箱。從小漁村到1984年設立“農民自籌自建”農民城(建鎮),再到2019年躍升成為縣級市。一直以來,龍港高度自由活躍的民營經濟推動着服務型政府的形成,也為“大部制、扁平化”打下堅實的發展底座。

  因改革而生,憑改革聞名。“龍港的每一次跨越都烙刻着鮮明的改革印記。”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張振豐&&,5年來,龍港走出了改革賦能高水平運行的龍港路徑,探索出了改革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龍港經驗。自設市以來,累計承接7項國家級、42項省級改革試點,入選中國改革典型案例3個。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龍港作為全國首個特大鎮改縣級市試點,其經驗為我國特大鎮發展與改革提供重要借鑒意義。在民政部、浙江省兩級批復和通知中要求,構建簡約高效基層管理體制,細化量化嚴控機構編制和落實國務院“約法三章”規定,所需人員編制和經費由地方自行解決等具體任務。

  龍港實行“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12字設市方針。設置15個黨政部門,不設“鄉鎮、街道”,再造層級,落地“市管社區”地方性法規,構建“市-社區-網格”治理架構,下沉社區、進駐網格的市級機關幹部人員達70%,每萬人配備的社工數量超過了19人,實現90%以上事件在社區層面就近從快解決。如此一來,龍港市比省內同類縣市機構數量少60%左右,較同等人口規模縣市相比,編制總量壓縮40%以上,每年節約成本10億元以上。

城長——龍港改革這五年主題展覽。新華網 陳延特攝

  不靠編制靠“智治”。在行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升治理效率,推動政府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打通各個委辦科室數據壁壘,綜合集成視頻監控9700余路、各類物聯感知端近9400個,以智能提升效能、算力解放人力,實現城市運行“全域感知”、社會治理“一網統管”、事件處理“高效協同”的社會智治模式。

  同時,龍港構建社會化合作的綜合服務體系,將政府職能轉移給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實現可轉盡轉,“政府包攬”變為“社會參與”、 “花錢養人”變為“花錢辦事”,走出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已轉移環保管家、安全管家等83個事項,共有17家社會組織、59家企事業單位、6家院校承接。

  會上發布的龍港“撤鎮設市”五周年評估報告中指出,五年來,累計招引落地超億元産業項目77個,總投資達到492.5億元,規上企業數量突破500家。全市在冊經營主體總量10.8萬家,較2019年相比數量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35%,每萬人市場經營主體擁有量居浙江省前3,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1位“老闆”。

龍港市“一軸一帶一新城”空間布局圖。圖片來源:龍港“撤鎮設市”五周年評估報告

  報告顯示,龍港市每年將80%以上財政收入用於民生事業支出,先行促進“全域市民化”,大力實施公共服務補短提質行動,以“優質均衡”創造高品質生活。目前,龍港市“教共體”“醫共體”“養共體”“文共體”建設全面鋪開,基本建成全域“15分鐘公共服務圈”。同時,為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龍港實施“擁江面海”發展戰略,全力打造“一軸一帶一新城”空間新格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幸福之城。5年來新增常住人口8萬餘人,全市常住人口近50萬人,其中14-35歲青年佔比25%,超過全省22%的平均水平。

  大會現場介紹了近期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情況,於2024年下半年開工項目達52個,總投資超300億元。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龍港院區、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龍港高級中學、國家圖書館龍港運營館、甬莞高速龍港南互通等一批重點民生項目集中當天正式投用。

  如今,龍港GDP年均增速5.9%,已連續兩年居溫州前2、浙江前5,總值突破400億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從1.92縮小到1.79,綜合實力躍升至全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第34位。

  犯其至難而圖其致遠。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過去,龍港人改革的步伐不曾停歇,相信未來,會有吸引更多“新血液”加入這座改革名城,持續探索改革提能、發展提質、民生提檔的發展道路,一同被載入中國式現代化改革史冊。

【糾錯】 【責任編輯: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