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於金明院士 |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醫術與醫德並重共築健康中國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9 10:59:28
來源:新華網

專訪於金明院士 |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醫術與醫德並重共築健康中國夢

字體: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吳詩萌)2017年11月3日,國務院通過了國家衞生計生委(今國家衞生健康委)關於“設立中國醫師節”的申請,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的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中國醫師節”的設立,不僅僅是國家對醫療衞生行業重要性的認可,更是對全國廣大醫師們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的崇高致敬。在8月19日第七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新華網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於金明,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梁軍,共同慶祝節日的同時,深入思考和探討醫師節的深刻內涵,進一步激發醫師們的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共同推動中國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為人民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醫術醫德並重 為人民健康謀福祉

“新時代,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醫生這一職業所承載的崇高使命和時代責任”。於金明院士&&,“醫術和醫德是醫生的雙翼,唯有羽翼豐滿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為人民的健康福祉不懈奮鬥。”

時間回到1992年,面對美方的盛情挽留,於金明院士積極響應黨的召喚,毅然決定回國,回到了當時尚不為外界所熟知的山東省腫瘤醫院。面對國內放療技術的滯後現狀,他勇敢地扛起改革的重任,頂住巨大的壓力,帶領團隊不斷開拓創新。在國內,他率先提出了“精確放療”的先進理念,並成功開展了立體定向放療等多項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放療技術。他和團隊還創新研製了精準放療系統,參與制訂與修改了國內外多個腫瘤臨床指南,將我國的放療技術從常規水平一步步引領至“精準放療”的新時代。

“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國際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是我多年來的夢想。”在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金明院士和團隊成功引進了目前國際上最尖端的腫瘤放療技術——質子治療,並於2023年11月正式投入臨床應用。項目建設速度創造了“世界之最”,同時,二期工程重離子中子項目也正在穩步推進中。在他的卓越領導下,山東省腫瘤醫院正朝着打造世界頂級腫瘤放療全鏈條技術體系的目標邁進,為更多腫瘤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

至今,於金明院士仍堅持每週三次的門診工作,是全院門診量最高的醫生。“我認為,患者從天南海北來找我看病,是對我最大的信任。不能辜負這份信任和責任,所以我盡可能多看病人。”在門診期間,於金明院士常常顧不上喝水、吃飯,甚至上廁所都困難。“有時候同事們會開玩笑地説,我要帶着尿不濕看門診了。雖然很累,但當我看到病人及家屬無助的眼神時,我就會覺得自己的累與他們相比根本不算什麼。”於金明院士説。

醫學傳承中的“傳幫帶”精神

醫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傳承與創新的過程,其中,“傳幫帶”作為醫學知識傳遞的重要方式,承載着理論與實踐的雙重使命。於金明院士在訪談中深入探討了這一主題,他強調,“傳幫帶”不僅關乎醫學知識的延續,更是醫學精神與責任的傳遞。

“醫學知識的傳承包括理論知識的傳承和實踐經驗的傳承。”於金明院士指出,理論知識主要來源於學校和書本,是醫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堅實基礎。而實踐經驗的傳承則更多地發生在臨床工作中,通過醫生的帶教,年輕醫生能夠學習到實踐經驗和操作技巧,實現教學相長。

在於金明院士的職業生涯中,他深受多位前輩和同行的影響。如放療科的陳延條教授,以及放射腫瘤學的奠基人之一殷蔚伯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導師李傳福教授。這些前輩不僅傳授給他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他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這種“傳幫帶”的精神,也激勵着於金明院士將自己的所學傳授給年輕一代。

在現代醫學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養青年人才,保持醫學知識的連續性和創新性是一個重要課題。於金明院士認為,學校和醫院需要共同發力,形成協同育人的體系。通過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持續深化醫教研融合,可以推動醫學的持續發展。他特別強調了臨床實踐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將從學校裏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再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創新問題,才能推動醫學的進步。

在實際工作中,於金明院士所在的醫院非常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他們通過搭建國際一流的科研&&、實施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創新開展全覆蓋無死角的MDT等方式,為青年人提供了廣闊的舞&和&&。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青年醫生的快速成長,也為醫院的人才梯隊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幫帶”在醫學傳承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體現在醫學精神和責任的傳遞上。通過前輩的言傳身教,年輕醫生能夠學習到醫學的嚴謹性、創新性和人文關懷精神。這些精神是醫學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醫學能夠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樹立遠大理想,與國家同頻共振

於金明院士寄語即將踏入醫學領域的青年,應生逢盛世,心懷感恩,樹立遠大理想。他指出,當前國家繁榮富強,社會欣欣向榮,為青年一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青年醫者應與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在醫學道路上,應始終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以高起點、高站位樹立遠大目標,並科學規劃近期、中期及遠期的奮鬥目標。他強調,青年醫者需具備國際視野,敢於跳出自身局限,通過對比國際先進水平,找到差距並努力追趕。

於金明院士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鼓勵青年醫者拼搏奮進,腳踏實地。他指出,醫學事業的成功沒有捷徑可走,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與努力。他強調,青年醫者既要胸懷理想,又要腳踏實地,既要高瞻遠矚,又要埋頭苦幹。在醫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學習本領,通過層層歷練實現自我提升。他堅信,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鼓勵青年醫者在面對挫折時勇於爬起,再次出發。

“醫學之路與學習之路永無止境。醫者應以仁心仁術為己任,不斷提高自我,挑戰人生。”於金明院士呼籲青年醫者要懷揣救死扶傷的醫者之德,培養寬容高尚的格局和胸懷。同時,他提出“知足、知不足、不滿足”的哲理,認為感恩之心應常懷於心,但更要付諸行動去報答。在自我認知上,要敢於用放大鏡找自己的不足,保持謙遜與進取的態度。他提醒青年醫者,成功之前需謙遜努力,避免被失敗擊倒;成功之後亦需保持清醒,避免自滿導致退步。成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不斷追求與超越。

在從醫的40多年裏,於金明始終堅守着醫者的初心。對他來説,醫生這一職業是他一生的驕傲。“醫術,是醫生的基本功,是救死扶傷的直接手段;醫德,是醫生的靈魂,是醫患關係的基石。新時代賦予了醫生新的使命和挑戰;新時代賦予了醫生更加崇高和艱巨的使命。醫生們需要以醫術和醫德為雙翼,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為人民的健康福祉不懈奮鬥。”於金明院士説道。

【糾錯】 【責任編輯:向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