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是互聯網行業的風口,不法分子卻將其視為牟利的“搖錢樹”。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機構精心設計直播培訓圈套,誘騙不熟悉互聯網的中老年人入局,利用其急於賺錢的心態,許之以虛假高利誘惑。不少中老年人在環環相扣的套路下,跌入課程合同陷阱,損失錢財數千元甚至數萬元。
花了幾千元,啥也沒學到
不久前,廣東深圳的張華(化名)發現,獨居北京的母親突然不斷找自己要錢。仔細一問才知道,母親從去年底開始,陸續買了三期“某某學堂”的直播帶貨培訓課。
張華説,妹妹剛考上大學,母親想多賺點錢補貼家裏,聽信對方宣傳“快速回本賺錢”的話術後交了學費,總共花了6000多元。半月談記者查閱課程發現,所謂的培訓課總是剛起講就草草結束,每節課僅10多分鐘甚至幾分鐘。“我媽學完還是不知道怎麼直播帶貨,找授課老師追問也沒人回復,才發覺上當了。”張華説。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中老年群體遭遇直播帶貨培訓陷阱的情況較為普遍。多名受害者透露,除了交學費,“老師”在課上還不斷推銷剪輯素材和工具。受害者趙倩(化名)説:“宣傳時承諾免費使用的視頻素材包,實際需要加錢購買,我在誘導下花400多元買了一個剪輯小程序,最後啥也沒學會。”
在“黑貓投訴”&&搜索“直播培訓”可以發現,相關投訴有1萬餘條。投訴者普遍反映惡意誘導消費、培訓內容與宣傳不符、退費難等問題,其中不少受害者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不熟悉互聯網,辨識能力較弱,容易上當。”重慶志和智律師事務所律師杜培説,部分培訓機構註冊地與經營地分離,資金匯入不同賬戶,加劇了維權難度。
不少機構以“學員已瀏覽課程”“課程進度已不滿足退費要求”為由,拒絕退費。“到維權時我才明白,為啥他們總催我趕緊看課,我有時沒顧得上及時看課,他們就不停打電話催促。”趙倩説。
張華在替母親維權時,對方也以“課程已學完”為由拒絕退費。她加入了專門針對“某某學堂”的維權群,群內近200名受害者都有類似遭遇,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環環相扣的消費陷阱
虛假直播培訓如何一步步誘使中老年人深陷其中?半月談記者在相關機構暗訪發現,其中套路環環相扣。
第一步,高利誘惑。在短視頻&&,多家機構以“短時間學會技能”“抓住風口掙錢”等噱頭吸引用戶,引導用戶關注微信公眾號,派專人通過私信發送宣傳文案,推送“零基礎免費實操課”直播鏈結。
在一堂名為“某某老師弟子班”的免費培訓課上,近700人涌入直播間。課程剛開始,“老師”就作出承諾:“教會你們所有短視頻直播變現方式,3天就能快速掙錢,10天回本,1個月穩定收入至少6000元,漲粉10萬至20萬。”“老師” 向觀眾展示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短視頻&&官方正在下任務、尋找主播,給出6000元底薪加額外提成的誘人薪酬。
半月談記者暗訪多個類似直播間發現,機構的所謂“承諾”貼心誘人,比如聲稱“包教包會”“課程質量由專家把關”“一個月內達不到效果無條件退款”等。“老師”還分享高齡學員成功案例,“激勵”中老年學員們加入“快速賺錢”行列。
第二步,飢餓營銷。“已經報名了6個弟子,大家搶最後幾個名額!”在“某某老師弟子班”課程最後,“老師”稱,自己只“一對一”帶10名弟子,且名額需要搶購,“直播間福利價3997元,官方再補貼1000元,僅2997元就可以搶佔珍貴席位”。
為了讓中老年人更快上當,此類機構在售賣課程時,會在直播間評論區直接貼出機構工作人員的企業微信二維碼,掃描後,“老師”會“貼心”引導觀眾打開支付鏈結繳費報名。
第三步,合同陷阱。在“某某老師弟子班”課後,半月談記者嘗試同報名“老師”溝通,對方為引誘記者付款,“許諾”以1997元的“最低門檻價”售賣課程,並稱“後續賺錢了再補差價”。半月談記者詢問合同細節,對方以“公司隱私”為由拒絕提供。反復追問下,對方發來一份缺少甲方機構名稱和公司公章的在線文檔表單,直播間裏所承諾的一些服務也不在其中了。
該“合同”的“退款條款”指出,乙方報名後,即獲得所報名課程的學習資料或視頻後,則視為甲方已履行完畢合同義務;除甲方自身原因要求解除或者終止本合同、乙方有充分的正當原因之外,乙方不得以其他理由申請退款。
法律人士分析,按照此“合同”約定,甲方義務僅包括提供視頻産品,未作出任何學習收效和觀看收效的承諾,消費者幾乎無權以經營者未依照“合同”履行義務為由要求退款。
提高維權意識,加大打擊力度
受訪法律專家認為,此類虛假直播培訓虛構盈利前景,誘使中老年人繳納培訓費用,可能構成民事欺詐,情節嚴重的,還涉嫌刑事詐騙。近期,上海、天津等地警方已開始查處打擊非法直播帶貨培訓機構。
重慶市委黨校教授方旭説,此類作案團夥利用老年人鑒別能力不足的特點,將他們從大&&引流到私域,以致脫離&&的保護與監管。許多人發現被騙後,害怕給家人添麻煩,又擔心被取笑或説教,選擇忍氣吞聲,放棄維權。
此外,知識付費有其特殊性,培訓內容是否注水往往不易界定。杜培説,界定的主要依據是機構在宣傳階段是否作出虛假承諾,而機構往往採取直播形式宣傳引流,不少中老年人缺少留存證據的意識,造成後期維權困難。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季立剛建議,消費者要警惕帶有引誘性質的宣傳語,並注意留存證據,如果不幸被騙,應主動求助消費者權益協會等機構。相關監管部門要用好用足市場准入、行政指導、行政監管和行政處罰等權限,並加強聯合執法,依法重罰相關機構的實際控制人和大股東,堅決斬斷虛假直播帶貨培訓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