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幹飯人!你的餐桌有沒有越來越豐盛?
編輯:陳凱茵 設計:王妍清 2021-02-07 15:21:04 來源: 新華網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綱要中設定了到2020年中國人的食物消費量目標。

時間來到2019年年末,糧食水果、肉類、禽蛋、牛奶、水産品的全國人均産量均大大超過綱要中所提到的各類食物消費量目標。
中國人吃得更飽,也吃的更好了。從1982年到2019年,糧食的人均産量共增長125.42公斤。為人體提供各種營養尤其是豐富蛋白質的肉類、水産品、牛奶和禽蛋的人均産量增速也較為明顯,牛奶增長了約14.4倍,水産品增長了約9.1倍,禽蛋增長了約8.6倍,肉類增長了約4.2倍。而水果的增速最為驚人,從1982年的人均2.67公斤激增至195.71公斤,增長了約73.4倍。
變化背後是沉甸甸的成績單。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解決中國人“吃飽”的問題。中國人艱苦奮鬥,不斷進行科學技術革新,帶來的結果是我國糧食總産量不斷攀升。

而隨着國家經濟發展,農業産出持續增加,溫飽不再是問題,飲食上的多樣性成為了國家要解決的下一個問題。

1997年2月19日,山東蔬菜、肉蛋奶、水産品産量連續幾年保持全國總量第一,成為全國最大的“菜籃子”。新華社發
1988年“菜籃子工程”實施,一大批肉、蛋、奶、水産和蔬菜生産基地拔地而起。1989年,中國水産品産量達1332.6萬噸,躍居世界第一。

慢慢地,餐桌上的果菜肉蛋奶等越來越多。1993年,持續了近40年的糧票制度取消,憑票吃飯的時代宣告結束。發達便利的交通,也將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送往大城小鎮的千家萬戶。

1993年5月10日是北京開放糧油價格的第一天,北京市朝陽區西石門糧店的店員在登記登出最後一批糧票。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中國人富足了,開始想辦法吃點好吃的,“下館子”成為我們調劑日常口味的一個重要方式。飯店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舍得在吃上花錢。“吃得更好”,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對生活最樸素的嚮往和追求。

很多老一輩的人總是這樣感慨:“過去過年才能吃頓好的,現在天天像過年。”吃水不忘挖井人。這餐桌上裏的每一斤糧食、每一顆新鮮蔬菜、每塊肉、每一杯牛奶、每一個雞蛋和每一個水果,都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
來源: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中國政府網、新華社、央視新聞
編輯:陳凱茵 陳伸
製作:王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