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版畫院,放下牧鞭的照那木拉握緊刻刀,精心創作。家鄉草原的四季輪迴化作精美的藝術品,遠銷各地,每年為他帶來10萬元的收入。
照那木拉在自己的工作室展示新完成的作品。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67歲的照那木拉生活在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雖然高中時拜師當地著名版畫家學習版畫,但人生的前50年主要以放牧牛羊為生。轉機出現在2010年,那一年,他業餘時間創作的一幅版畫被人高價購買,激發了他重握刻刀的信心。
他從事的這項藝術為扎魯特版畫,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畫家們以木板、刻刀、油墨為創作工具,通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版畫作品。扎魯特旗組建了由專業畫師和民間版畫愛好者組成的創作團隊,草原牧民們紛紛拿起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
照那木拉在扎魯特旗版畫院有自己的工作室。自從創作版畫代替放牧牛羊成為他收入主要來源後,他每年多數時間在此度過。
“草原風土人情是我版畫的主要內容,每幅畫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線上線下渠道都在銷售。”照那木拉説,作為扎魯特版畫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他現在帶着10多名有藝術天賦的牧民徒弟,想讓他們也通過刻畫家鄉山水增收。
在遼闊的內蒙古草原上,祖輩們的技藝不再是遙遠的記憶,而成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助力鄉村振興、牧民增收。
在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從800年前開始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奶食品文化,正在為牧民陶高創造每年數十萬元的收入。像速溶咖啡一樣包裝的奶茶粉,各式各樣的食品如奶酪脆脆、加果粒的奶皮、奶豆腐餡兒的月餅、奶酪披薩、乳清飲料……在她的奶食品工廠裏,傳統技藝基礎上改良創新的種類繁多的新款奶製品,被裝進時尚的包裝裏,通過互聯網直播間遠銷全國。
陶高在製作奶製品。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千百年來,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用牛奶製作花樣繁多的食品,稱其為“察幹伊德”。其製作技藝如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而陶高正是這一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牧民們將祖輩傳下的手藝與現代人們的需求相結合,建立100多個製作奶食品的廠子,不僅讓傳統奶食品在傳承中煥新,而且造就一個富民産業。
“在內蒙古草原上,人們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豐富底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讓古老文化煥發出新生機,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強大動力。”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理論研究處副處長白青松説。(記者勿日汗、貝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