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將經過清洗的書葉晾幹。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這是7月5日拍攝的安徽省圖書館外景(無人機照片)。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17日,安徽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們合影留念(前排從左至右依次為:耿寧、周亞寒、張文文,後排從左至右依次為:金鑫、臧春華)。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耿寧在介紹古籍修復所需使用的工具。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8月5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在調製古籍修復所需使用的漿糊。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耿寧在修剪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8月5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周亞寒在修復古籍前進行拍照留存。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2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在清洗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2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展示清洗後的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2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在揭開清洗後的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8月5日,古籍修復師蔣雲在安徽省圖書館內清潔書葉表面臟污。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5月8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前)在進行古籍修復。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17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張文文在修補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17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張文文(右)與同事金鑫在古籍修復過程中交流。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2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金鑫在拼碎片。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2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金鑫查看書葉破損情況。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17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金鑫在進行古籍修復。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8月5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張文文(左)與同事蔣雲在古籍修復過程中交流。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17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耿寧查看修補中的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周亞寒在向同事示範數字化掃描用書展平卷折書角。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17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耿寧在修補書葉。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8月5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耿寧在介紹書籍裝幀形式。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6月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周亞寒(前右)在向同事示範數字化掃描用書展平卷折書角。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5月8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蔣雲(左)與同事張文文在古籍修復過程中交流。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這是古籍修復前後的對比圖(上圖為修復前的古籍,下圖為修復後的古籍)。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發(安徽省圖書館供圖)
pagebreak
6月4日,在安徽省圖書館內,古籍修復師臧春華在使用專業儀器查看紙張纖維。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這是6月4日拍攝的安徽省圖書館外景(無人機照片)。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pagebreak
7月16日,讀者在安徽省圖書館內自習。
晨光透過楓楊樹葉,灑落在有着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在這裡,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眉頭微蹙,眼睛緊盯泛黃書葉,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用毛筆和鑷子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怠慢。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中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裡藏有古籍35萬餘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作為安徽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另外5位同事長年累月地重復着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説,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時光裏,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尋找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後”古籍修復師耿寧説。
2022年,周亞寒從閱覽崗調到古籍修復崗,她對“修書”有着特別的體悟。“我以前在閱覽崗,不時需要向讀者解釋其想看的書暫時調閱不了,因為書籍破損無法翻動,需要修復了才能看。來到修復崗之後,不經意間我就會修到那些書籍,很有成就感。”周亞寒笑着介紹。
古籍修復是技術活,更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入職頭幾年還坐不住的金鑫,現在心能定下來,修復技藝也漸漸熟練。談及未來的小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爭取修好每一本書。”
在安徽省圖書館僻靜的古籍修復室裏,6個“修書匠”用巧手、匠心與堅持,讓古老的文字、綿延的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説。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