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歡聚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門前廣場。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供圖
盛夏的一個周六中午,記者來到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長船灣青年碼頭東岸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即將開場的《下一站天國》觀眾正在檢票進場,上座率頗高;92歲的金老伯從養老院請假,提前3小時來此觀看周璇主演的《花外流鶯》,工作人員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並扶他先去休息;何小姐與閨蜜從上海專程趕來參觀江南分館,即使來回奔波4小時卻只能參觀一小時,也毫不抱怨;一對中年夫婦捧着《光影繪長卷——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中國經典電影海報特展》打卡冊,在各樓層認真收集印章……
開館一年來,這個由中國電影資料館與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合作運營的5500平方米文化空間,共舉辦93個專題影展、758場學術放映,小紅書話題瀏覽量達600多萬次,超半數觀眾來自上海、杭州等周邊城市,從人文經濟學視角看,其正通過電影文化激活區域消費,成為長三角光影新地標。
搭建文化交流橋梁
中國電影資料館公共事業部主任、策展人沙丹&&,中國電影資料館肩負用電影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職責,如今部分職責和特色疏解到江南分館,使其成為通過電影打造國際朋友圈的重要場所。
蘇州市廣電總台南施文化産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嘉嘉説,江南分館充分發揮與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合作優勢,利用其國際影展資源,將多元電影文化引入蘇州。
據介紹,過去一年,江南分館累計舉辦18場國際主題展映,放映丹麥、波蘭等12個國家的136部影片,開展32場映前映後交流活動。舉辦丹麥專題展映時,丹麥駐滬總領事出席開幕式,眾多領事館官員到場;波蘭專題展映特邀《琴鍵人生》導演和剪輯師親臨現場,映後交流結束後,影迷排起長隊求籤名合影。
通過主題化策劃,這裡的工作人員將一系列影片串聯成有機整體,結合江南分館的建築美學與運營特色,打造沉浸式電影文化體驗。如舉辦丹麥電影人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專題影展時,除經典影片展映外,還配套開展“黑玫瑰與白玫瑰——電影巨匠鏡頭中的女性”展覽、映前學者導賞等,讓影迷深入了解丹麥電影文化。
打造江南水鄉“光影名片”
江南分館用一年實踐證明,已經誕生130年的電影仍能通過創新運營手段和豐富內容,成為新質生産力。
蘇州南施文管市場部主管、江南分館內容負責人李文瑾介紹,江南分館一年推出12場電影主題藝術展覽,如“《盤絲洞》——西游與東歸”“鏡花緣:當旗袍與電影相遇”等,將電影文化與蘇州傳統文化深度融合。老字號“雷允上”以電影《盤絲洞》為靈感推出“七情妙妙茶”,經典崑曲電影《十五貫》放映當日,邀請蘇州昆劇院演員帶來劇目片段《訪鼠·測字》的現場演繹——電影IP轉化為可感知的蘇州風味。
江南分館還吸引了眾多戲迷。三號廳門口“姑蘇戲苑”銅牌亮眼,這裡全年展映經典戲曲電影,周末惠民專場票價低至10元,放映越劇電影《紅樓夢》時一票難求。
雖然王嘉嘉説“我們是‘螺螄殼裏做道場’”,但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通過將電影基因注入古城肌理,已經把長船灣青年碼頭一帶,打造成集多元業態於一體的文旅新地標:西岸開心麻花運河劇場正在上演爆笑舞&劇;藝文二手市集每月吸引數百家攤主;東太湖畔新穎的電影放映方式“浮水映”提供的觀影體驗刷爆社交媒體……江南分館開館一年來,帶動周邊餐飲等消費大幅增長。
構築6000影迷的光影共同體
“江南分館不是單向輸出的文化場館,而是影迷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李文瑾説,這裡打破傳統影院與觀眾界限,構建起新型電影文化空間。
12個私域影迷群、6000名影迷,85%觀眾為18—35歲青年人,構成江南分館獨特生態。開館初期,工作人員發現影迷常常自發交換觀影物料,便主動在三樓設置“自製物料&”,如今常有影迷在這裡留下自製的電影票根、卡片甚至水果、食品等,不少人在這裡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沙丹説,江南分館創造了獨特的影迷文化,這裡的觀眾不僅是消費者,更是電影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這種雙向奔赴的關係是未來影院發展的理想形態”。(記者 苗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04日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