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C”形玉龍,因體型大、工藝精被譽為“中華第一龍”。2024年,紅山玉龍“家族”增添新成員,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下洼鎮元寶山積石冢發現一件長15.8厘米、寬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龍。這是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體量最大的一件玉龍。
何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何以成為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其與仰韶文化、凌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如何互動交流?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教研室主任白滿達對紅山文化考古研究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出土的玉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什麼是紅山文化?
白滿達: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以西遼河流域和大小凌河為中心分佈,遺址廣泛分佈在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
紅山文化分佈的核心區域在考古學研究中通常稱之為遼西地區,該地區連接了東北平原和中原腹地,屬於典型的文化交匯區域。紅山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東北區域特色,又與中原地區保持了緊密的&&。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發端於距今6500年前後,大約在距今5800年進入古國文明階段。紅山文化上接遼西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其形成、發展、變遷及其後續影響,是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與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發現元寶山積石冢遺址的赤峰市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與發祥地。在赤峰市東北郊,有一座名叫烏蘭哈達的紅色山峰,烏蘭哈達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山”,赤峰這座城市因此得名,紅山文化也因此得名。
2024年,紅山玉龍家族新添了一個成員,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下洼鎮元寶山積石冢發現了一件長15.8厘米、寬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龍,是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體量最大的玉龍。
紅山文化時期手工業分工處於什麼水平?
白滿達:紅山文化時期的生産力水平顯著提高,手工業分化明顯,出現了從事建築、制陶、玉雕、陶塑與泥塑等的專業化人才隊伍。
建築技術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大規模建築群的規劃和設計,牛河梁遺址宏偉的規模以及壇廟冢規整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赤峰市的元寶山積石冢體現出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特點,也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的建築遺存。
玉雕工藝技術方面,紅山文化時期的線切割技術更加嫻熟,同時還掌握了鋸片狀切割技術,玉器的拋光以及鑽孔技術也更加規範和成熟。到了紅山文化晚期,形成了以玉為載體的禮制體系。
紅山文化出土的有關龍的文物,對於中華文明有何特殊含義?
白滿達:紅山與凌家灘、良渚並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例如紅山文化有玉鸮,凌家灘文化有玉鷹,兩者都體現了史前先民對飛翔的嚮往與崇敬。此外這兩地都出土了玉冠形器、玉人、玉龜、玉龍、玉玦、玉石鉞等器物,反映出兩支考古學文化有着深刻的內在&&。良渚遺址群出土的環狀單體玉龍的形態和紅山文化玉龍非常接近。正是因為這樣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終融匯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紅山文化對同時期的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都産生了影響。河南、陜西所發現的商到西周時期的貴族墓地中,出土紅山文化玉龍形態的玉器,足以彰顯出紅山文化玉器對後世的影響力。
記者:達日罕、魏婧宇、哈麗娜、袁晗、汪亞、劉璐
新華網、新華社內蒙古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