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 | 向勇: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軟硬巧思-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6 10:39:37
來源:新華網

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 | 向勇: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軟硬巧思

字體:

  新華網北京2月6日電(記者 袁鳳梅)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2024年伊始,新華網文化頻道特推出高端訪談節目《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邀請文化領域的名人專家學者一起,激蕩智慧,貢獻觀點。

向勇做客新華網《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

  近日,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向勇教授做客第一期《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節目,與新華網文化頻道、書畫頻道主編袁思陶博士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分享他關於中國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真知灼見。

  持續關注中國文化産業發展——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

  2024年,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已經成立25年了。在這25年裏,向勇可以説是見證、參與、記錄、研究了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此次訪談中,向勇介紹了北大文化産業研究院創辦的國內較早發起、持續關注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專業性學術論壇——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其誕生契機、核心主旨及涵蓋範圍等。

  據悉,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以下簡稱“新年論壇”)創辦於2003年,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和藝術學院承辦。新年論壇長期致力於在學術與現實的交融中洞察國際形勢和國內趨勢,以最深切的公共情懷、最縝密的學術思辨、最銳意的進取精神,實踐創新,懷納全球,獻智中華,已經成為文化産業界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壇。

  截至目前,有上千位文化産業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走進新年論壇,吸引了線下觀眾1萬餘名、線上觀眾二百萬餘名的積極參與。每屆論壇都根據當年的政策重點、發展熱點和社會焦點,從國家的宏觀角度和頂層設計出發,先後圍繞多維視角下的中國文化産業、審美驅動與産業創新、大國文創與小康社會、中國精神與文化創新、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新輝煌等主題進行議題設計和活動組織。

  2024年1月6日至7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如期順利舉行。本屆論壇以“新起點:文化強國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主題。與會政産學研各界同仁就“文化強國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數字人文與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一帶一路’文化互鑒與合作展望、人文經濟學”等議題發起經驗分享與思想碰撞,從政策制定、理論研究和産業實踐等各個層面探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思考、産業創新,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我是一位非常幸運的學者,從讀書伊始到慢慢成長為一位學者,伴隨了文化産業的發展過程。”在向勇看來,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

  從1998年到2002年,是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醞釀期。1998年是一個起點,原文化部正式成立了文化産業司,國家部委推動文化産業的政策制訂和相關要素的扶持。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正式把發展文化産業寫到了黨的報告中,確定了要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局面。

  從2002年到2011年,是第二個階段,是文化産業發展的階段,通過文化體制改革,配合發展文化生産力。到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第三個階段就是從2012年到現在,整個文化産業的議題從原來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産業發展,變成通過文化産業發展提升整個經濟結構的轉型。向勇稱之為“從文化的産業化轉向産業的文化化”,推動文化創意的融合發展,把文化創意所培育出來的新生産要素賦能到傳統産業的轉型上。現在看到的創意農業、人居環境的創意營造、文旅融合,都是在這個時代成為推動文化産業和文化創新的最強音。

  2014年2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化創意的融合發展無論是從頂層設計還是從産業實踐,已成為對待文化産業的理解。”向勇認為,“總體上,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間節點是對整個文化産業發展,包括文化傳承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第一個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從黨的全會的高度提出來。一題兩議,公益性的文化産業和經濟性的文化事業並行發展。第二個是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三個是2023年,一個是6月2日,習近平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個是10月,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三個歷史時間節點從根本上看到了我們對待文化發展、文化産業發展的時代認知,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增強文化的議題、文化的模式、文化的力量,對於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向勇做客新華網《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

  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向勇認為,文化産業發展進入到新時代以來,除了推動文化産業自身繁榮發展之外,還有五個方面的工作需要繼續:一要繼續通過體制改革、轉企改制,培育有市場競爭的企業化主體,培育各種文化企業,包括國有文化企業、民營文化企業、其他混合所有制文化企業,培育一批有創新精神的文化企業家。他們是推動文化産業發展最關鍵的主體。二要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推動高科技文化産業為生産手段的局面。從最早的3G、4G到5G,再到數字技術,無論它的生産方式、消費方式、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對數字文化産業的關注都越來越重。三要培育文化市場,尤其要鼓勵多元、不同層級的消費,通過市場拉動産業生産。四要關注文化産業的績效評估,文化産業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以社會效益為先的評估原則。五要通過金融方式推動文化産業發展。

  據向勇觀察,當前文化産業發展出現了新趨勢,他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特別注重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文化産業的根本在文化。文化是鑄魂,要建立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基礎上,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推動文化産品的創新。

  二是推動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數字文化産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推動文化大數據體系工程的建設、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元宇宙和新的文化體驗相結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産業數字化發展。

  三是關注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被十分重視。怎麼發揮好文化産業的賦能手段,得到了很多扎根一線鄉建人士的介入,他們中有藝術家、策展人、學者,探索出來了非常好的實踐模式。與此同時,政府非常關注這種形態。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其中提到,文化引領、産業帶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推動文化産業人才、資金、項目、消費下鄉,促進創意、設計、音樂、美術、動漫、科技等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挖掘提升鄉村人文價值,增強鄉村審美韻味,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在城市更新中,無論是老舊廠房的活化利用,還是傳統歷史街區的升級,以及商場的功能調整、新場景的培育,可以看到文化産業、文化創意、文旅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推動産業融合。推動文化産業發展,越來越關注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文化産業的效益不止表現在文化産品自身,而是要和一、二産如何結合、賦能,讓更多傳統産業插上文化的翅膀,讓其包含更好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這些變化和整個消費升級是分不開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大家對消費的需求已經從物質消費、功能消費,開始轉向文化消費、精神消費、審美消費。這就需要産品升級。

  五是越來越重視文化産業的國際化發展。加強對外文化貿易、文化出口,在全球文化市場上提升中國文化産業的競爭力,讓中華文化不僅能夠真正地走出去、送出去,還能走得進去、深入人心。近幾年,我國的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綜藝、網絡短劇等一批數字文化産品在海外有非常好的表現。

  向勇指出,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與傳統行業高質量發展相比較,除了要滿足綠色、生態、環保、注重效率,這些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外,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自身獨有的問題和特點。

  首先是文化産業的多元化。文化産業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有差異化、個性化的,這些需求如何以不同於規模化、標準化、同質化的功能性産品的方式得到滿足,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監管機制,尤其在數字文化産業發展中,我們要能夠對那些可以提供多元化數字文化産品的新業態、新企業有一種審慎、寬容的監管立場,先滿足多元化,在這裡面看它的品質問題,它的藝術含量的問題。

  二是高品質的發展。數字文化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是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發展就是要注重文化産業的文化屬性,要增強文化産業的人文內涵,精神品格和它的審美偏好,通過這個方式真正讓我們文化能夠以産業的方式更好地提振人們審美的能力,包括進行整個社會審美的提升。

  三是文化産業的融合性發展。目前,文化産業與第三産業的融合發展的不錯,但和第一、二産業的融合還需要進一步發力。此外,在全球文化市場上,我們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文化品牌、文化項目、文化産品仍需要進一步拓展。

  未來,我國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充滿了機遇。但也要看到,在這個巨大的機遇下,要面對全球其他具有競爭實力國家的競爭。對於我國而言,蘊含很大提升空間,我們如何通過自己的産品創新、渠道創新、內容創新,進入國際市場,是機遇,也是挑戰。

向勇做客新華網《文化傳承發展觀察·專家談》

  人文經濟學不僅落腳在經濟學,也要研究人文

  某種程度上來説,文化産業這種産業現象的出現是在技術的推動下成為了一種新的産業結構,但它的觀察視角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經濟的視角,所以我們一般説文化經濟學一般包括狹義和廣義兩個維度。狹義的文化經濟學,指文化産業經濟學,關注文化自身的運行規律,從文化的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整個環節,探尋文化的行業規律。廣義的文化經濟學,是探討文化的議題,對於整個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比如一個企業內部認同度比較高,企業文化建立得比較好,它的經營狀況就比較好。這裡面就有文化的因素,包括信任機制、溝通機制、自我價值認同機制,會成為其所在的單位,甚至這個行業、整個産業發展的重要動能。

  向勇認為,2023年是人文經濟學發展的元年。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專門提出一個課題:“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

  “人文經濟學不僅落腳在經濟學,也要研究人文。”向勇説,首先,我們要把在文化當中具有人文底色、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元素提出來。中國文化的底色就是人文的底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人文的文,化成天下的化,變成了文化。人文最早的底色就是以人為本,注重人自身的情感、精神、信仰、信念,以及人和人之間互動、倫理、儀式。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價值,對於文化産業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互融、中國經濟發展邁向一個更高的&階,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談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向勇認為,從歷史的脈絡我們可以看到,科學技術塑造了文化産業,技術推動了文化産業發展,沒有技術的介入就不可能有文化産業,只有技術的升級才有文化産業的不斷提升。技術是手段,文化産業的根和魂在於文化。技術解決了文化産業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問題,但文化的問題還得歸到文化自身。文化的問題從表現形態上是一種生活方式,價值形態是和人文有關的。

  “一方面提出科技要向善,另外一方面提出人文求真。它們就像文化産業發展戰車上的兩個輪子,科技這個輪子,作為硬創新提升文化産業的體制,追求生産效率的提升、方便程度、規模化等。另一個輪子就是文化創新、人文創新,增強文化産業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品質。它們結合在一起,硬創新和軟創新結合在一起,就是一種巧創新。”向勇總結説,“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軟硬巧思,在市場創新、審美創新、再連接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共同發揮着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邢賀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