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故宮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開啟一場文化“茶”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13 16:15:54
來源:新華網

走進故宮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開啟一場文化“茶”旅

字體:

  編者按: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於2022年11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故宮博物院近期舉辦“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覽形式,展現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豐富。

  以茶載道,闡釋崇尚和諧的中華“茶文化”。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匯集國內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展品總數達555件(組),以鮮明的主題、宏大的規模,立體展現穿越歷史、連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華茶文明。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傳説神農時代,中國人已經認識並利用茶。對於“茶文化”感興趣的網友,請跟隨新華網文化書畫頻道一起,從此次展出的第一件展品——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6000年的人工種植茶樹根,開啟一場文化“茶”旅。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6000年的人工種植茶樹根 新華網邢賀揚攝

  這組新石器時代的人工種植茶樹根展品,它們以樹木根須的樣子集中出土於三片各1平方米左右、具有人工開挖痕跡的淺坑裏。每片約有20根左右根須組成,隨機散落。根須粗細不一,長的有10多厘米,短的5厘米左右。它們中有些因為保存位置地下水位的原因,根須已很難提取。這些樹根分多次由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以及德國等地的研究機構做過碳十四測年、木材切片後的樹木解剖鑒定、樹根中的茶氨酸含量技術分析等,根據實驗結果,基本可確定屬於山茶屬樹根中綠茶茶樹的根須。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中茶樹根的發現,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後。

展覽現場 新華網邢賀揚攝

  本展覽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立體地展現中華文明以茶為媒,交融互鑒的發展歷程。展覽共分四個單元,而人工種植茶樹根所在的第一單元“茶出中國”,通過考古出土和清宮舊藏的茶葉遺存、外銷畫、器物組合等,展示數千年間,種茶技術的提升和備茶方法的變化,以及茶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唐 長沙窯青釉褐彩“荼埦”銘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華網 邢賀揚攝

  “茶”原寫作“荼”。“荼”有很多含義,《説文解字》:“荼,苦菜也”,為茶之一種。唐玄宗《開元文字音義》中,將含義為茶的“荼”改為“茶”,延用至今。宋人徐鉉等注《説文解字》稱荼“此即今之茶字”。

戰國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出土發現茶葉遺存的原始瓷碗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戰國墓出土的茶碗與距今約2400年的經過煮(泡)的茶葉遺存,經科技檢測確定為煮(泡)後留下的茶葉殘渣,是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飲茶實物證據。自漢代以來,關於茶的認知和製備方法日趨多樣,逐步形成食茶、煎茶、點茶、煮茶和泡茶等備茶方法,飲茶逐漸成為超越生活的藝術體驗。

唐 托盞侍女三人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第二單元為“茶道尚和”,展品匯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著名書畫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

前:《茶經》 唐 陸羽撰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竹素園刻本 國家圖書館

後:青釉人像執壺 宋(960-1279年) 故宮博物院

新華網 邢賀揚攝

  茶承載着藝術生活,更蘊含和、融之道。在長期與茶相關的實踐中,人們把對自然、人生、國家和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形成精深的茶道。備茶時對茶、器具、方法的研究,品茗時對飲茶環境的追求,都貫穿了“和”的價值認同。

  古人對茶的認識,從實踐中提煉出理論。歷代茶人寫作的茶書、茶文,是對茶理論的直接記載,茶詩、茶畫、茶具等也反映了理論的多方面內容。不同時期的茶理論各具時代特徵,而它們的核心內容則有相通之處。古代茶理論,既包括茶、器、水、火等物質要素的相融互濟,也包含人與環境、意境的協調統一,更蘊含人對自我的追求。重器具、方法的儀式美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嚮往,構成茶理論的不同面向。

清 清人畫《弘歷是一是二圖》軸

故宮博物院

  茶與中國人的生活關係密切,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清人繪《弘歷是一是二圖》以宋人畫中畫為粉本,描繪乾隆皇帝着漢裝飲茶的場景,室內陳設由新石器時代玉璧、三代青銅器、漢代嘉量、宋明瓷器等組成,傳達出乾隆皇帝典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象,恰是茶文化與中華文明關係的縮影。

展覽現場 新華網邢賀揚攝

  第三單元為“茶路萬里”,重點展示通過茶馬古道、茶葉之路,茶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情況,來自英國、日本、俄羅斯的茶器精品將集中亮相,還有清代宮廷中使用和收藏的來自異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宮廷造辦處製作的外國風格的茶器,共同展現茶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鑒。

清乾隆 乾隆款畫琺瑯八棱開光山水花鳥圖提梁壺

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域外的茶具、飲茶方式也傳至中國,並對宮廷飲茶産生影響。清代宮廷中來自歐洲及東亞諸國的各式外來茶器和中國生産的倣東洋、西式裝飾風格的茶具,正是當時中外茶文化交融互鑒的縮影和代表。

1723年 琺瑯彩人物圖杯及杯托(中式人物煮茶圖)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第四單元為“茶韻綿長”,旨在體現茶正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活躍於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從傳統中走來,滋養當代,也必將綻放於未來。

  此次展覽展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現當代,展示茶文化數千年來發展、普及的歷程,及其所蘊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中國哲學追求。

宋 宋人春宴圖卷

故宮博物院

  當今,茶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正以多種形式走進生活。老字號茶莊、新興的茶館分佈在大街小巷,既是老百姓記憶中傳統茶味的延續,又是適應現代人商務、休閒生活的社交場所。以茶為主要原料的衍生品,如奶茶、抹茶甜品、茶味飲料等應運而生,豐富着人們的生活。

  “茶”字組成即為人在草木間。超脫文物本身,我們看到的是一代代愛茶人對飲茶方式的探索、對茶文化的推動。茶之相和,即為人之相通,方有茶韻千年,茶香萬里。

  【整理/邢賀揚,部分文字摘自《紫禁城》雜誌(總第三四三期)中唐雪梅、單瑩瑩、蔣藝、張涵撰寫文字。】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