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邢賀揚)“我希望能用管弦樂隊這艘大船,承載着這些遠古的靈魂渡越漫漫時空,超越生死離別,傳遞文明與人性的不朽。”2023年2月,作曲家姚晨以著名藝術家韓美林系列藝術作品《天書》為靈感創作的樂隊作品《遠渡》在國家大劇院完成世界首演,對於作品所要傳遞的意境,姚晨這樣説道。
《遠渡》是姚晨應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之邀創作的一部交響作品,也是雙方的首次委約合作。欣賞到韓美林《天書》系列作品後,姚晨對那些瑰奇神秘的符號與文字世界産生了無限的好奇和想象。《遠渡》是音樂與美術的成功融匯,也是姚晨創作之路的一次“高光時刻”。它並非偶然,而是姚晨一路掇菁擷華的積澱。
2023年2月17日,在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前左)執棒的“似水流年”音樂會上,《遠渡》作品首演的最後一個音符落下後,作曲家姚晨(前右)與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前中)攜手登上舞&。(國家大劇院供圖)
於景物汲取靈感迸發絢爛想象花火
作為一個活躍的青年作曲家,姚晨和許多的中外音樂家都有着密切的合作。他曾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接受嚴格的作曲訓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作曲博士學位開始,先後執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音樂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音樂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音樂學院、中國蘇州大學音樂學院,以及目前的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
作曲家姚晨近照(受訪者供圖)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回首創作之路的不同階段,姚晨最初創作中西混合室內樂,完全是一次巧合使然。2006年,馬友友絲綢之路樂團的琵琶演奏家楊惟與低音提琴演奏家張達尋聯合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邀請姚晨創作了一首二重奏作品《駿》。這首作品為姚晨的創作生涯打開了一扇新門。姚晨回憶説:“兩位演奏家希望我創作一首可以展現琵琶和低音提琴合奏的新作品,他們將會在著名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音樂廳首演。他們二位是馬友友創辦的‘絲綢之路樂團’的團員,提到‘絲綢之路’,唐三彩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工藝珍品,沿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而且這間博物館裏也常年展出一批來自中國的精美的唐三彩陶馬。想到我們三個人都是正處於意氣風發勇於嘗試的年齡,藝術上都呈現着最好的狀態,我結緣創作了這首《駿》。它不僅體現了作品的靈感來源,而且還隱含了很多引申的意思。”
《駿》演出海報。(受訪者供圖)
左起:琵琶演奏家楊惟、低音提琴演奏家張達尋
“在創作過程中,我充分學習了這兩件樂器,與兩位演奏家一直保持着充分的討論和實驗,這讓我樂在其中。借助他們精湛的演技和奇妙的建議,我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寫作技術,將琵琶和低音提琴的聲音熔鑄在了一起。”姚晨説,“以往是我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這次卻能和演奏者一起完成創作,是在技術表達和審美理念上的一種親密合作。這不是一首只關注作曲家本人要什麼的作品,這首作品體現了作曲家和演奏家們的合作意識、協同表達。”
《駿》的成功嘗試,和由唐代陶器産生靈感創作而成所帶來的新鮮感,讓姚晨自認為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作曲家最高級、最重要的能力是想象力。我不是去研究唐代文物、考證歷史,而是在聲音世界裏展開充分的想象。唐三彩陶馬讓我産生了很多對聲音的想象,我盡可能地把這些腦海裏的聲音都記錄下來。”姚晨説。
《嬋娟》演出照片(受訪者供圖)
左起:低音提琴演奏家陳翰叡、古箏演奏家王於真
《駿》是姚晨第一次嘗試為中西樂器混合編制創作,也是其將骨子裏流淌的文人式的傲氣與浪漫得以表達。而另一首二重奏《嬋娟》則是他在中西樂器混合寫作技術上更加嫻熟的一個作品。“總的來説,《嬋娟》在寫作上更具有對聲音的探索性,兩件樂器的融合度也更加高妙。委託我創作這個作品的兩位演奏家是一對年輕夫妻,丈夫陳翰叡是低音提琴演奏家,是我現代音樂分析班上的博士生,他的妻子王於真是位古箏演奏家。認識他們正是我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音樂學院工作的時候,在這樣一個異國小城,精神上的孤寂感,總讓人有一種‘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境想要表達和分享。‘嬋娟’代指了很多意象,比如美人、明月等等,有很多詩性層面上的表達。作品的基調和底色是孤寂、是鄉愁。”
姚晨在創作中一直保持着一個態度:“創作是一次次與樂器、演奏家、音樂素材對話、互相扶持的過程,在文化上要盡可能多元的、豐富的表達,不尋求中庸,也不厚此薄彼。”
歸國之後,姚晨在歷史古城、詩意般的城市蘇州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是一座極為宜居的城市,能帶給人們很多遐思和靈感的地方。我想要用音樂紀念下我在蘇州這近一年的生活。”2015年,姚晨已在蘇州生活了七、八個月,在這個時間點上,他譜寫了三重奏《滄浪,滄浪…》,抒發山水情懷,盡顯文人風骨。
姚晨在蘇州生活階段照片(受訪者供圖)
“蘇州有很多園林,相比獅子林、拙政園,滄浪亭雖不是最著名的一個,但先聲奪人!作曲家對聲音敏感,‘滄浪’是水拍打石板的聲音。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清風徐來,湖水輕拍岸邊的石頭,滄浪之聲時有入耳。宋代詩人蘇舜欽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讓它更多了一些文化記憶,讓我展開豐富的想象。”姚晨回憶説。
“青磚黛瓦,墨香氤氳。江南水鄉的這種特點讓我聯想到了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如何用音樂傳遞一種環境或是一處風景的氣質,德彪西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標杆,比如他有一首很著名的《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姚晨繼續説,“我的三重奏作品《滄浪,滄浪…》是為長笛、中提琴和古箏創作的,很顯然,我把西方的豎琴替換成了中國的古箏。作品的音響架構、配器無疑是受德彪西三重奏 啟發的,是我對蘇州園林‘印象主義’方式的聲音表達。”
《滄浪,滄浪…》演出照片(受訪者供圖)
左起:作曲家姚晨、長笛演奏家ClaraNovakova、古箏演奏家王於真、中提琴演奏家MaryiaGrudo
在2015年同一時期創作的劇場作品《琵琶彈戲:西廂三折》(《驚艷》《琴心》《長亭》),姚晨則是將“百戲之祖”昆劇音樂元素融入曲中,昆生、昆旦的唱念配以琵琶獨奏,採用劇場的形式創造出了一版新《西廂記》。據他所述,這部作品的靈感源於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珍藏的一把明代琵琶,其縛弦版上雕刻了一幅王實甫《西廂記》中“游殿奇逢”場景。
《琵琶彈戲:西廂三折》演出照片(受訪者供圖)
左起:昆旦演員呂佳、昆生演員王鑫、琵琶演奏家蘭維薇
從《駿》《嬋娟》,到《滄浪,滄浪…》《琵琶彈戲:西廂三折》,姚晨如古代文人畫師一樣於景、物之中汲取靈感,迸發出絢爛的想象花火。
“音樂的革命性也可以是給傳統注入新的能量”
直到2019年的四重奏《勸君更盡一杯酒》,姚晨直接以詩為名,取詩歌意象,解構、轉譯為音樂技法,通過古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交融,流露出和諧之音,好似竹林之下,四君子在喝酒、縱歌,肆意酣暢,將唐代詩人王維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詮釋得情意深長。
“經歷不同演奏家們的演繹和建議,幫助我逐漸看清作品的問題所在和精進的方向。經過數次打磨,2020年5月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版本終於令我滿意。而在2019年8到2020年5月這段時間,古琴演奏家陳雷激先生似乎有種使命感,一直推動着這首曲子在不同場合的演奏和成長。”姚晨感言,“一個作品的成功需要推手、需要磨練。”
2020年5月18日,在“奇妙的和諧:國家大劇院2020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音樂會”上,古琴演奏家陳雷激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藝術家們演奏《勸君更盡一杯酒》。(國家大劇院供圖)
“談及《勸君更盡一杯酒》的緣起,還不得不提及一個人,就是天津茱莉亞學院CEO兼藝術總監何為。他希望能與陳雷激等幾個好友合作演一首表達友情的作品。於是,他建議我考慮用《陽關三疊》的素材來創作。要知道,作曲家陳其鋼先生曾在2017年就創作了一首主題取材《陽關三疊》的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備受關注與好評。何為先生給我出了一道難題。但這也是一次挑戰:既是經典古曲,又有珠玉在前,有很大的壓力。不過,我採用的是混合室內樂的形式,樂器組合形式上的不同,給了我獨特的創作空間和表達方式。”
姚晨認為:“如果不弄清楚自己和古曲材料的關係,就很難找到創新的出發點。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去定位我和古曲的關係。最後我的理解就是,古曲素材就像是歷史的瓦片,但我要用這些瓦片搭建起一個新的、自己的音響世界。素材新舊不重要,但創作的理念、架構和材料的發展過程是全新的。換句話説,就是把‘歷史的瓦片’一片片嵌套進一個新的、具有當代性表述的架構裏。我認為這是一種具有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態度,就是用舊瓦造新屋。”
《勸君更盡一杯酒》在“2020年5月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大劇院線上特別音樂會”的特別呈現,讓觀眾從聽覺到視覺,感受到了“中西對話”的意涵。如果説《駿》《嬋娟》《滄浪,滄浪…》《勸君更盡一杯酒》的“中西對話”是從中西樂器間展開的,那麼2021年創作的《造園》和2022年的《遠渡》,則直接用西樂構建了中國文人理想中的一處居所和一艘巨輪。
《造園》造園謝幕照片(受訪者供圖)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文人自古就有着對山水天然的親近,和難以割捨的情愫。他們用造園的方式,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以及文人的學養、氣質與品格,濃縮進了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園林之中。如今,在《造園》中,姚晨力圖用音符創作旋律與和聲,疊山理水,種花植木,運用當代作曲技法融合了中西方的音樂語言,打造了一座心靈的園林。
從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汲取靈感,姚晨在陶藝、明月、園林等意象中借鑒、吸收、轉化,將具象塑造成抽象的音樂,完成了一首首浸潤着文人氣韻的作品。這也印證了姚晨一直秉承的理念:音樂的革命性也可以是給傳統注入新的能量。
將抽象符號化為音符體現藝術家精神寫照
而隨着2022年《遠渡》的創排,姚晨走向了又一個嶄新的階段,一次從抽象到抽象的創作過程。他認為:“韓美林《天書》中那些形象、符號和文字都是一個個發着光的,有生命力、有思想的靈魂。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見文字鑿破洪荒的力量。”
關於《遠渡》,姚晨説:“藝術作品總是體現創作者的獨特生命力和精神性。我希望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用音樂語言去呼應韓美林先生的藝術創作及其精神力量,也是一次試圖對世間所有真誠的藝術家們的精神寫照。”
2023年2月17日,“天籟有聲——韓美林天書藝術分享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辦。韓美林、姚晨與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國家大劇院供圖)
整首作品中,水琴、管鐘、泰鑼等異常豐富的打擊樂器,時常低沉如大地轟鳴的弦樂、管樂等等,無不營造出一種“天外之音”般的洪荒與神秘之感。韓美林認為,從《遠渡》中,他仿佛聽到了來自上天和宇宙的聲音。音樂以極度的抽象來塑造形象,是藝術界頂層的皇冠上的鑽石。
姚晨認為:“作為一名當代音樂的創作者,要秉持探索性和引領性,要勇於進行跨界思考和實踐。文學、詩歌、書法、繪畫、舞蹈,都是我平常非常感興趣的事物,但我從不把這些藝術門類看作是一些工具或手段,它們更像是讓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世界,是一種精神和思想上的互鑒和互通。”
“創作是一種求索,聆聽也是一種求索,比填鴨式的灌輸更高級。”姚晨認為,“對於觀眾來説,一首曲子能夠 啟發他們的想象力,比讓他們知道這首曲子是如何寫出來的更重要。當觀眾主動聆聽,對這個作品産生興趣和好奇的時候,自然會去更多地了解它的創作理念,以及它的歷史、文化背景,這種求證過程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