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募捐|雲岡石窟,數字重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14 15:45:52
來源:新華網

慈善募捐|雲岡石窟,數字重生

字體:

 一、項目背景及意義

  古代絲綢之路作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絲綢之路承載着厚重的文化基因和華夏文明,其沿線之上的眾多石窟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更是散發着耀眼的光芒。然而,隨着歲月侵蝕,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石窟的壁畫、佛造像面臨着流失損毀,完整性遭到嚴重破壞。

  為了長久保留石窟文化遺産,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數字重生——絲路沿線石窟數字保護項目”,主要運用數字採集、數字存儲記錄、數字復原等技術,將珍貴的石窟珍寶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為文物保護和研究貢獻一份力量,呼籲更多社會力量關注並參與石窟保護。

  二、項目實施地介紹

  雲岡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北魏建都平城時代,距今已有1600年之久。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酈道元《水經注》描述其盛況雲:“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曇曜五窟,位於石窟群西部東端,編號號第16窟至第20窟,是雲岡石窟開鑿最早的五個洞窟。

  第16窟平面呈馬蹄形,四壁由下至上收分、弧曲為穹窿頂。東西寬約12.50米,南北進深約8.70米,高約15.15米。主尊立佛像高約13.50米。其他壁面上部雕千佛龕,東西壁雕二佛並坐龕,壁面下部、明窗和窟門的東西兩側為早中晚不同時期補刻的佛龕。

  第16窟主尊立佛顏面長圓英俊、身材修長挺拔。據認為,這尊造像對應了當時在位的文成帝拓跋濬。為在位皇帝開鑿石窟造像,對雲岡的開鑿有着巨大的推動力和影響力。這裡將其形象塑造的年輕英俊,突出表現了當時的帝王風采。

  第16-1窟位於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第16~20窟)東側,(圖一)處於曇曜五窟立壁的延展面上,凸出了立面,利用曇曜五窟削山為壁後東側的余留山體,淺挖成窟。由於南壁坍塌,其窟內造像裸露在外,是目前曇曜五窟東側最能直觀看到的洞窟。

  三、16窟及16-1現狀及數字保護意義

  第16-1窟最令人瞠目的是北壁三龕佛像被盜後留下的黑洞,鑿痕纍纍,慘不忍睹。曾經完整保存1500年的龕像,橫遭盜鑿;其中最精美的兩尊交腳菩薩像,現在分別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色努斯基博物館。該窟遭遇若此,有幾種原因:一、當時村民在窟內堆積了較高的蒿草垛,竊賊不需架搭梯子就可輕易接近盜鑿對象。二、該窟北壁與第16窟南壁為共用壁,壁厚不足20cm,易於盜鑿。

  1、西壁佛頭

  像高40.1cm,日本武藤山治收藏。佛像高肉髻,髻頂前高後低。臉形清秀,長眉細目,鼻梁高挺。此係第16-1窟西壁中層尖楣圓拱龕內二佛並坐像左側佛像頭部,盜鑿時殃及佛像胸部,形成高46cm的殘面。

  2、東壁佛頭

  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現藏一尊高41cm的佛頭(圖4),造像高肉髻,平頂,細眉長眼,鼻高而直,兩翼分明,嘴角內含,面相慈和,堪謂雲岡石窟佛教雕刻藝術中的精品。該像的原始位置為第16-1窟東壁中層尖楣圓拱龕內二佛並坐像左側佛像之頭,現壁面上盜痕高45cm。龕內壁上方有一條很早形成的裂隙橫跨全龕,剛好通過被盜佛像的髻部,佛頭被鑿離後,髻頂會被削掉些許,呈平切狀。

  3、北壁上層交腳菩薩像

  像高128.7cm,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被盜時間約於 1918—1921年間。此像在洞窟中的實際位置早有定論,係第16-1窟北壁上層中央盝形龕內交腳菩薩像。 造像頭戴高冠,冠飾化佛,冠下辮發縷縷,分向兩側。菩薩面頰豐圓,雙目微啟,嘴角微翹含笑,頸飾項圈,左手撫膝,右手上舉(手部半殘),身形挺秀勁健。帔帛自雙肩搭下,寬博遮臂,垂至腹際呈“X”形交叉後順腿面折向身後。下衣輕薄貼體,下襬八字形散開,底邊原雕有翻波狀的密褶。

  4、北壁中層交腳菩薩

  像高167cm,原為法國人王涅克L.Wannieck收藏,1922年入藏法國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館。 第16-1窟北壁中層左側盝形龕交腳菩薩像。造像頭戴高大的寶冠,額留辮發,眉線平直厚重,雙目微合,鼻高而直,嘴角微露笑意。頸飾項圈,左手平伸置膝頭,右手並攏上舉。帔帛寬博,於腹部上方交叉,裙下襬橫折向兩側。造像體態雄渾豐滿,神情莊靜溫婉。 據沙畹《圖錄》知,該像原具圓形頭光,兩臂衣袖尖角高翹,被盜鑿後,這些細部刻畫均遭破壞。

  四、16窟及16-1窟數字保護實施內容

  數字復原展示項目主要包括現狀高精度三維數據採集及建模、洞窟數字化虛擬修復、洞窟數字復原成果展示內容組成。

  (一)現狀高精度三維數據採集及建模

  (二)洞窟數字化虛擬修復

  (1)在流失文物虛擬拼接的基礎上,參考歷史照片以及造像造型及色彩研究,進行洞窟造像虛擬修復復原;

  (2)通過造型研究對洞窟其他缺損的主要造像進行數字化虛擬修復復原。

  (三)洞窟數字復原成果展示

  以數字化方式對洞窟造像現狀及復原成果進行全方位展示,通過展示讓人們了解相關歷史知識,感受文化內涵。

  展示內容包括:

  (1)對洞窟開鑿的歷史和背景進行講解説明;

  (2)洞窟現狀、保護情況、文物流失情況結合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展示;

  (3)對數字化採集及虛擬修復過程展示,不同時期的造型色彩展示。

  展示方式包括:

  (1)4K高清數字影片;

  利用洞窟現狀數字化及復原成果製作展示影片,主要需求如下:

  1、對洞窟相關歷史及其數字復原工作進行介紹;

  2、片長10分鐘;

  3、4K高清畫質。

  (2)虛擬復原AR展示系統;

  在洞窟現狀三維數字化及復原的基礎上,利用增強現實軟硬體開發&&,開發16-1窟AR展示系統。其主要功能需求如下:

  1、殘損造像AR復原:用戶在洞窟內任意選擇一尊殘損的造像,通過AR設備,可以在現實背景中觀賞造像破損前的原貌;

  2、洞窟現狀與虛擬修復成果對比展示:用戶可自由切換不同時期造像進行瀏覽。

  3、採用Unity3D進行程序開發,採用平板電腦等手持設備或AR眼鏡進行展示。

【糾錯】 【責任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