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書生:文化數字化催生“大文化”自組織係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8/18 14:00:18
來源:新華網

高書生:文化數字化催生“大文化”自組織係統

字體:

  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5月,《意見》經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和人民日報等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對外發布,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兩家財經媒體用“巨大”一詞概括《意見》可能産生的影響力,落實《意見》的黨委常委會從省級開到了縣(區)級,文旅、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利用講座等形式解讀《意見》,文化館、圖書館、廣電網絡等行業“領頭人”紛紛表態全面融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活躍在一線的學術大咖們撰寫文章闡釋《意見》,文化數字化近期已成為大型論壇、研討會的主題。

高書生

  一份專業性、技術性都很強的中央文件,能夠引起如此大的反響,而且持續了兩個月熱度不減,充分表明中央關于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決策是非常英明的。

  文化已不再是“小文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文化的兩個數字化,即公共文化數字化和文化産業數字化,《意見》將這兩個數字化統稱為文化數字化,體現了中央政策的連續性。

  早在2011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就對“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做出了部署,明確要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生産再到文化傳播全面實現數字化。

  與此同時,《規劃》突破了以往從行政管理上把文化劃分為若幹行業的思維定勢,不再是文化藝術、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三個文化行業規劃的簡單匯總、疊加,而是按照“大文化”的規劃新思路謀篇布局,致力于建立文化“大創作”體制、創新文化“大生産”方式、構建文化“大傳播”體係、打造文化“大消費”格局、開創文化“大貿易”局面。

  “大文化”突破了文化行政分業的局限,成為名副其實的“跨部門”概念。

  不僅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文化已不再是與“教科衛”相並列的“小文化”,而是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相匹配的“大文化”,文化建設已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並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一同部署、一同實施。

  統一目標下的協同與合作

  《意見》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設定了主要目標,近期目標到2025年即“十四五”期末,要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係;中長期目標到2035年,即文化強國建成時,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用。

  供給發力、激活資源,這是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工作原則,也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建設的顯著特徵。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資源大國,這些年各級各類文化機構推動文化數字化,積攢了海量的文化資源數據,建成了若幹數據庫或媒資庫。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貫通“數據孤島”?《意見》給出的答案是:依托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形成國家文化專網,貫通各類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

  基于國家文化專網這一紐帶,《意見》做出了係列部署:

  ——按照統一標準關聯零散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思想理論、文化旅遊、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

  ——按照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原則,匯集文物、古籍、美術、地方戲曲劇種、民族民間文藝、農耕文明遺址等數據資源,開展紅色基因庫建設,貫通已建或在建文化專題數據庫。

  ——建設具備雲計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計算體係,布局具有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情感計算等功能的區域性集群式智能計算中心,構建一體化算力服務體係。

  ——鼓勵多元主體依托國家文化專網,共同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支援法人機構和公民個人在文化數據服務平臺開設“數據超市”,依法合規開展數據交易。

  ——推動標識解析與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確權、評估、匹配、交易、分發等提供專業服務。

  ——鼓勵和支援文化旅遊、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領域的各類文化機構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利用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推動文化機構將文化資源數據採集、加工、挖掘與數據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産。

  ——推動不同層級、不同平臺、不同主體之間文化數據分享,促進關聯數據評估和交易的專業化、公開化、市場化,以及文化數據解構、重構和呈現的社會化、專業化、産業化。

  ——整合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上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

  ——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校、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影劇院、新華書店、農家書屋等文化教育設施,以及旅遊服務場所、社區、購物中心、城市廣場、商業街區、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搭建數字化文化體驗的線下場景。

  ——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全國智慧圖書館體係和公共文化雲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

  ——依托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優化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擴大服務覆蓋面,推動服務普惠應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到達率、及時性,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培育以文化體驗為主要特徵的文化新業態,創新呈現方式,推動中華文化瑰寶活起來。

  ——在文化數據採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引領文化産業數字化建設方向。

  ——發揮好國家文化專網網關物理隔離作用,對數據共用、關聯、重構等主體實行準入管理。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意見》從供給到需求,從生産到消費,從數據採集、解構、關聯到重構、呈現、體驗,宣傳文化全戰線發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聯動、體制內外互動、行政市場驅動,一幅數字化時代文化機構在統一目標下協同與合作的新畫卷展現出來。

  在這樣一種現代化文化生産新體係中,各類文化機構不分行業、不論級次,為了共同目標——形成文化服務供給體係、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全景呈現中華文化、全民共用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而生成數量眾多的子係統,發生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在互相協同與合作中自發産生較為穩定的有序結構,由此誕生“大文化”自組織係統。

  “大文化”自組織係統的生成,有助于改變文化行政分業造成的文化資源分割、行業壁壘,在更大范圍實現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特別是釋放海量的文化資源數據,必將促進文化數字化生産力的快速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基礎設施條件已具備

  自《意見》對外發布以來,已有多位文化機構負責人提出全面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對策,其中一些措施已付諸實施。這些文化機構涉及不同行業,所提對策基本涵蓋《意見》明確的重點任務,對促進《意見》落地落實具有標桿意義:

  ——中國廣電董事長宋起柱:從接入服務、算力服務、存儲服務三個方面,聚焦建設文化專網、文化大數據中心以及具備雲計算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計算體係,服務文化資源數據存儲、傳輸、交易和分發。

  ——江蘇有線黨委書記、董事長姜龍:依托智慧廣電雲平臺已完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華東區域中心(一期)建設,二期項目已啟動;協同華東地區各省網公司,合力推動國家文化大數據華東區域中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研發推出國家文化大數據一體化機櫃、紅色基因庫黨建一體機等創新産品;開展紅色基因庫小程式、電視端開發。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副總編輯、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分管領導于德江: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是完全建立在統一底層技術基礎上,以底層標識技術為技術底座的交易平臺,交易主體由授權方/賣方、被授權方/買方和中介服務機構組成,交易標的分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強化文化數據交易的公益性和開放性,優化文化數據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體現文化數據交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防范文化數據交易的投機性和危害性。

  ——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代柳梅:充分運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接入國家文化專網,裝配底層關聯整合係統,激活文化資源數據,建設國內一流的數字化文化生産線,打造數字化文化體驗中心,積極服務于文旅係統數字化,承建數字化藝術檔案。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魏崇:《中國傳統文化圖典深度標引與素材庫建設》項目對標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要求,在已有資源基礎上進行了從內容到運營方式的提升,將部分數據通過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底層關聯整合係統上傳,除了可以進行數據管理,還可以設立交易規則,為文化數據的運營提供了基礎。

  ——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白雪華:整合形成全民藝術普及資源總庫,按照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原則,與其他領域文化資源進行關聯,匯入中華文化數據庫;在公共文化雲互聯互通平臺底層,部署相關標準的技術係統,接入國家文化專網;推動基層文化館(站)加快接入公共文化雲平臺,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有條件的文化館試點建設數字文化體驗廳,增強全民藝術普及服務吸引力與體驗感;持續完善公共文化雲建設與服務相關標準、文化館服務數據採集要求等標準規范;依托深圳文交所等單位搭建的“數據超市”,將文化館行業開發的文創産品納入産權交易體係。

  ——國家圖書館館長熊遠明:要抓住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時代機遇,以建設全國智慧圖書館體係為契機,積極應用現代智能技術,進一步加強對各類典籍文化資源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增值開發,全面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助力中華文化全景呈現。

  要想富,先修路。文化新基建是文化數字化的戰略支撐點。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基礎設施條件有兩個:一是文化數據服務中心,即國家文化專網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的省域中心,中國廣電已做出全面部署,目前已有江蘇、廣西、遼寧、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等8個省份廣電網絡公司已裝配標識解析係統,具備國家文化專網及省域中心功能,另有15個省區市廣電網絡公司已啟動公開招標或內部論證;二是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即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由深圳文交所承建,交易係統已完成調試,8月份將試運作,文化數字化的“最後一公里”——數據交易——將被打通。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樣需要特別巨大的投入。國家文化專網依托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而形成,不搞重復建設,可以利用光纖資源發展集客業務,就應該能為文化機構提供國家文化專網接入服務,所需投入只是裝配標識解析係統。也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難,文化旅遊、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領域的各類文化機構,通過所在地的廣電網絡公司即可接入國家文化專網,開展文化資源數據的採集、加工、挖掘與數據服務等經常性工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校、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影劇院、新華書店、農家書屋等文化教育設施,以及旅遊服務場所、社區、購物中心、城市廣場、商業街區、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同樣通過所在地的廣電網絡公司即可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在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選配數字化文化産品,去搭建數字化文化體驗的線下場景。

  “大文化”自組織係統是一個開放的體係,只要有志于將中華民族積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産要素,從中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成為文化創新創造的素材和源泉,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全景式呈現中華文化,都可以投身于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