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文化遺産項目,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名錄。
這是泉州德濟門遺址及周圍城市景觀(7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大會指出,該項目包括22處位於沿海和內陸的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與空間,反映了10至14世紀泉州成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關鍵因素,整個項目具備完整性和真實性。
泉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有1300餘年建城史。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古跡遺址可細分為:市舶司遺址等行政管理機構與設施遺址,開元寺等多元社群宗教建築和造像,泉州府文廟等文化紀念地史跡,德化窯址等陶瓷和冶鐵生産基地,以及由橋梁、碼頭、航標塔組成的水陸交通網絡。
這是位於泉州石獅市的六勝塔(7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古泉州以江口平原的城區為運行中樞,東南面的遼闊海域為對外門戶,西北面的山區為産業基地,水陸運輸網絡連通其間,港口、城市與腹地聯動發展,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
10到14世紀是海洋亞洲時期,發展出“首個世界(貿易)體系”。作為該體系的商貿中心,泉州與一百多個國家通商貿易。
宋元泉州,不僅是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也是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窗口。
7月25日,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方代表團在線上觀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審議過程。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各國商人、旅行家和傳教者經由海上絲路來到泉州,他們的後裔今天依然生活於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在泉州與中華文化交融互鑒,成就了這座城市延續至今的多元、開放、包容之特質。
“宋元泉州所承載的精神,與‘一帶一路’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理念一脈相承,”海外交通史專家李國宏説,“古泉州留給世界的遺産表明,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非空想,完全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