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線上購票&&,列表頂端的“最低價”機票往往是消費者首選。然而不少人付完款後才發現,所謂“低價”裏,早已悄悄額外打包了幾十元的“退票保障”,看上去撿了實惠,實際付的卻是“高價”。這類&&精心設計的“套路”,讓不少消費者防不勝防。
從默認勾選附加服務,到用小字加注額外收費,再到付款後才彈“服務説明”,消費者再小心,也難做到萬無一失。
更令人無奈的是維權難——&&套路更新比翻書還快,這邊監管剛規範一種亂象,那邊新套路又冒出來。有地方監管人員坦言,多數票務&&總部設在一線城市,業務卻覆蓋全國,一旦出現糾紛,屬地監管部門往往“管得着卻夠不着”,異地執法協調成本高、效率低。最後很多糾紛只能“調解”了事,難以對&&形成震懾。
要治住&&的這些“隱形套路”,監管必須打破地域壁壘,不管&&總部在哪,只要違法就能快速追責;另一方面,針對“低價誘導”“隱形捆綁”精準&&規範,明確處罰標準,讓&&不敢再打擦邊球。同時,也應簡化異地投訴流程,別讓“踩坑”的人只能認栽。
靠套路賺快錢,本質是“竭澤而漁”。&&要是總想著靠藏藏掖掖賺快錢,等到大家徹底失去信心、用腳投票時,再精密的套路也將失靈,再花哨的營銷也留不住用戶。(文案:周強、顏之宏)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