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播也來帶貨?亮明身份留住消費者信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08:58:34
來源:工人日報

AI主播也來帶貨?亮明身份留住消費者信任

字體:

  當你在直播間看著主播身着新款服裝,流暢介紹、精準互動,甚至對你的提問秒回時,你可曾想過,與你對話的或許並非真人,而是一串代碼?據近日上觀新聞報道,有消費者網購服裝後發現貨不對板,追根溯源才發現,從商品模特圖到直播展示,竟全由AI生成。

  “模特是假的,衣服效果是假的,連主播都是假的,那我們到底在買什麼?”對此,網友的質疑一針見血。而在部分商品評論區,不少有過類似經歷的消費者也紛紛吐槽,“買家秀和賣家秀差距過大”“收到的衣服和直播展示的完全是兩碼事兒”。

  隨着技術更新迭代,創新營銷模式、追求降本增效本身符合市場邏輯。對商家而言,相較於雇用真人模特,使用AI出圖不僅效率高,還能隨意切換風格和背景場景,視覺內容製作成本大幅下降。與此同時,能夠24小時在線的AI主播可以提升直播間活躍度,進而提升産品觸達率。擁抱技術進步,這是商業發展的必然。

  然而,AI在電商領域的部分應用之所以引發消費者困惑與不滿,關鍵在於其越過了公眾心裏的底線。一方面,AI在製圖過程中常常會“腦補”和優化細節,消費者實際收到的服裝在顏色、面料、版型方面可能存在貨不對板問題。另一方面,真人主播直播時,消費者能夠通過其實時動作、近距離特寫判斷服裝材質,觀察上身效果,再決定是否下單,而AI主播顯然讓直播效果大打折扣。

  這種完美假象帶來的危害,是直接且顯著的。其一,電商AI化可能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基於對效果圖和主播的信任做出購買決策,最終卻可能收到與宣傳嚴重不符的商品,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其二,對商家而言,依靠AI造假或許能在短期內吸引流量,但等到消費者發現上當,商品退貨率或將急劇上升,反而大幅增加商家的售後成本。更為重要的是,這類行為會損害品牌聲譽,導致客戶流失。其三,信任是線上交易的基石,一旦假效果圖、非真人直播氾濫,消費者對於電商環境的信任感很可能會動搖。如此一來,或將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抑制數字消費潛力釋放。

  我國《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規定,利用AI技術生成的圖片、視頻等內容必須添加顯著標識。與此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對虛假宣傳、信息不透明等違法行為進行嚴格約束。這些規定為規範AI生成內容提供了制度指引。

  打通法律、制度落實的“最後一公里”,還需多方合力。電商&&須將標識要求落地為可執行的審核規則,建立有效的AI內容識別與監控機制,對未按要求亮明身份的AI主播和圖片予以限流、下架。此外,持續升級技術手段,通過數字水印、區塊鏈存證等方式,對AI生成內容進行溯源,避免部分賣家通過篡改數據或轉換編碼繞過審核。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可&&針對電商領域的細化指引,明確標識的具體規範、回溯機制和追責流程。

  AI主播不是不能帶貨,但必須亮明身份。讓AI與消費者“坦誠相見”,這並非對技術的束縛,而是對其健康發展的守護。當消費者明確知曉主播和效果圖均由AI生成,自然會合理調整預期,多方參考商品參數等其他信息,作出更為理性的購物決策。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各行各業插上了翅膀。我們鼓勵各種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但唯有守住真實底線,才能留住珍貴的消費信任,才能讓技術更好地賦能生活。(陳丹丹)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