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高速服務區排隊叫號充電”“排隊3小時充電1小時”的場景再度上演,相關話題接連登上熱搜,新能源車主的充電難成為長假出行的一大“痛點”。
面對這一困境,是不是多建些充電樁就行了呢?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全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充電槍)總量已達1734.8萬個,非節假日期間,高速充電樁利用率常年偏低,大量設備處於“閒置等車來”的狀態。
顯然,破解充電難,需要跳出“唯數量論”的舊思維,樹立新思維,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解決方案。
精細化服務是重要抓手。比如,能否依託大數據,精準預測節假日期間各路段充電樁供需情況,及時調度移動充電樁前往支援?又比如,能否推廣“預約充電”模式,讓車主在出發前就規劃好補能點位和時間,避免到現場後盲目排隊?
另外,造成充電難的,有時並非缺樁,而是有樁不好用。一些充電樁接口老舊,接入後遲遲無法啟動充電;有的充電接口不互通,充電樁利用率低……對於這些“僵屍樁”“低效樁”,能否建立常態化運維機制,定期開展設備檢修,及時淘汰更新老舊設施?
節假日充電難,看似是車主的煩惱,實則是新能源車發展的“必答題”。它考驗着技術創新的速度,考驗着服務優化的精度,更考驗着新思維樹立的程度。(文案:張陽)
【糾錯】 【責任編輯: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