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提升“無中生有”的創造力,也增強“有中生新”的運營力,方能讓游客身入其境更心入其境,推動更多景區從出圈走向長紅
沒有馳名景觀,景區為何能出圈?一張門票能玩3天,何以實現收入節節高?來到河南開封萬歲山武俠城,筆者找到了答案。
今年上半年,入園人次突破1024萬,同比增長約239%,六成以上為省外游客;綜合營收逾6億元,同比增長162%,武俠城實現客流、收入雙增長。其中的三重轉變,為文旅産業轉型提供了啟示。
將景區從“觀光地”打造為“沉浸場”。沒有名山大川的優勢,也沒有厚重人文的家底,武俠城另辟蹊徑,將實景演藝打造為核心競爭力,打破了“靠山吃山”的發展路徑。
白天,大型演出聚人氣,互動表演添樂趣,還有猜謎鬥舞等小游戲填縫隙,可謂走到哪都有戲。夜晚,音樂節人氣爆棚,仙俠花車巡游,打鐵花匠人揮起鐵勺,綻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每天1000多場情景式演出,為游客織就一張全天候、全場景的游玩體驗網。如果將景區開發運營比作一篇文章,既打造孤峰奇絕,又設計流水潺潺,避免單調乏味,方能以飽和式、沉浸式的游玩體驗,讓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返。
讓觀眾從“瀏覽者”進階為“參與者”。“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一問啥也不知道”,這句調侃道出了傳統文旅的痛點。如何讓“局外人”變“劇中人”,尤需創新玩法。
武俠城引入“銀票”和“蓋章劇本殺”,游客答題、對詩後能得到獎勵、兌換禮品,變走馬觀花的打卡之旅為故事共創的深層參與;景區內上千名非玩家角色,主動與游客打招呼、玩游戲,則將單向觀覽升級為交互體驗。工作人員介紹,有游客為集齊印章反復入園,還有人因當天未能參與互動,第二天專程再來。相比景觀風貌,情感聯結更能引導游客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成為游客與景區之間的“黏合劑”。
讓營收從“一次性”升級為“持續性”。許多景區的衰落,在於過度依賴門票經濟。事實上,風景再好,如果缺乏內涵挖掘與合理開發,游客也很難成為回頭客。不採用高票價、高消費模式,武俠城打造出一座“情緒富礦”,探索出一條低票價、長停留的新路。
票價親民,能客觀提高游客在景區內的消費意願,同時發展多元業態,推動優質供給快速迭代,更能實現“引流—穩流—回流”的正循環。在武俠城,二次消費佔比提升至40%。雖然已有上千場節目,這裡依然保持着每年至少30%的內容創新率,每個月都根據反饋調整劇本、更新演出。有觀眾感慨:前些年來過,這次再逛感覺像新景區。
時下,隨着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主題樂園遍地開花、古城古鎮層出不窮,全國A級旅游景區增至1.57萬個,縣域覆蓋率達到93%。熱潮之下,一些景區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微利和虧損的文旅項目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出行選擇越來越多,很多游客不再滿足於蜻蜓點水的“到此一游”。景區如果不跳出“重物輕人”的舊思維,守着歷史古跡卻不會講故事,抱着綠水青山卻不懂做體驗,最終只會被市場淘汰。
詩與遠方在何處?在山高水遠,也在心之所向。北京首鋼園將工業遺産與現代美學融合,“鋼鐵銹帶”蝶變為“城市秀場”;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編排超800分鐘的戲劇演出,打通書內書外的“紅樓世界”。既提升“無中生有”的創造力,也增強“有中生新”的運營力,方能讓游客身入其境更心入其境,推動更多景區從出圈走向長紅。(常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