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雞賊”的心態“偷盜”消費者的時間,做不成長期主義的生意。
據報道,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獨家獲悉,對於近日部分消費者反映的“視頻&&廣告時長和標注不一致”問題,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已及時對主要影視&&進行指導。此前,有媒體調查稱,多個視頻&&廣告播放時長均超過其標注的時長,引發不少網友共鳴。
標注80秒、120秒的廣告,實際播放時長要多個三四秒,這是讓人沒想到的,也不禁令人感慨,視頻&&廣告還有多少套路?之前的“廣告套娃”人人喊打,現在的“時長鬼秤”悄然上馬,合着消費者就只有當“韭菜”的命?
對於這種現象,此前有視頻&&以“加載緩衝”“技術問題”等説辭做出回應,譬如芒果TV回復媒體稱,“經核實,是因廣告視頻起播需要時間完成加載和緩衝,廣告播放需要按順序起播多個視頻,累計多次起播耗時,從而導致廣告完成播放所耗自然時長略大於標注時長。”也就是説,他們並非故意為之,而是源於某種“不可控因素”。
當然不排除此種可能性,但鋻於“技術黑箱”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相對於消費者絕對的強勢地位,消費者更傾向於將所謂“技術問題”理解為一種慣有的託詞。哪怕&&也很“無辜”,但從最終結果看,消費者的實際權益已經受損了。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額外延長他們的等待時間,&&不能輕易“甩鍋”。
廣告法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也明確,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顯然,廣告倒計時超出約定時長,對消費者構成了實質性的欺騙與誤導,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一旦敗露,不僅會消磨消費者對&&的信任,其間流露的不本分、不厚道的心態,也必然會損耗在線視頻行業的商業根基。
在線視頻行業的日子不好過,有些&&至今仍未盈利。而商業廣告作為這類&&重要的收入來源,依然佔據着不可撼動的“生態位”。每一秒廣告時長,都意味着不菲的收益。從&&立場而言,廣告時長自然是不吝多幾秒的。
但是,充分的信息對稱,這是消費市場基本的契約精神。在內容行業,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核心資産。能夠取信於消費者的,除了優質的內容,還有對交易規則的尊重及對消費者權益的堅守。以“雞賊”的心態“偷盜”消費者的時間,做不成長期主義的生意。
市場監管總局對主要&&進行指導,這是及時的糾偏與必要的導航。有一點需要注意,監管部門除了要引導&&優化廣告投放系統技術設計,堵住“技術漏洞”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也有必要牽頭推出統一的廣告計時規範,用剛性的制度約束倒逼&&恪守契約,保護好消費者權益。有了明明白白的規矩,消費者才能清清爽爽地看劇。(王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