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考察團還沒出發,數千字的調研報告已經“完成”,看似洋洋灑灑、引經據典、數據詳實,實是AI代筆。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AI輔助撰寫調研報告、公務文件的現象日漸普遍。甚至有開發團隊專門為政府部門定制公文寫作大模型工具,只需輸入需求,幾分鐘內,一篇幾千字的“調研報告”就生成了。
應當警惕,濫用AI或可能滋生新的形式主義。
近年來,各部門持續開展基層減負行動,有的部門將本職工作全交給AI。個別人甚至在調研前就備好應付上級的“報告”,出差歸來,將早準備好的報告稍作調整、打印上交,使本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調研,變成了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不僅在調研領域,有的機關單位在日常工作中對AI的使用已明顯“越位”。小至公文撰寫,大至政策制定,事無巨細都依賴AI提供“標準答案”。有些撰寫的文件充斥專業術語和數據,看著唬人卻漏洞百齣,一問都是AI生成的。
不可否認,AI賦能千行百業是大勢所趨,但AI應成為政務工作的“幫手”,而不是“槍手”。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全面落實‘四下基層’制度”,我們黨始終將調查研究、求真務實置於作風建設的突出位置。濫用AI的本質,反映出的仍是工作作風不實、責任意識淡薄。
再華麗的AI寫作,也代替不了“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一手調研。(文案:王若宇)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