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熟練演唱中文歌曲、銀發奶奶傳授養生秘訣、氛圍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學……據8月11日新華網報道,社交媒體上,一些AI生成的視頻關注度頗高,“細節滿滿”讓很多網友信以為真,不少社交賬號利用AI技術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號,進而變現。
從利用AI打造“完美熟齡女性形象”進行“年齡焦慮”營銷,到通過情感、養生、顏值等類別教程批量産出吸睛內容,一些人借助AI技術,精心炮製虛假內容誤導網友,進而通過電商帶貨、賬號轉賣等手段實現流量變現。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道德倫理,更觸犯了法律法規。
AI造假起號亂象背後,是複雜的利益鏈條。技術提供者為起號者提供造假工具,傳播&&在審核環節存在漏洞,內容發布者則肆意傳播虛假信息,而賬號售賣市場的火爆,更是讓這一亂象愈發猖獗。一個萬粉AI賬號,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百萬粉絲的賬號甚至要十幾萬元,巨大的利益誘惑讓不少人趨之若鶩。
AI造假起號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會造成低俗獵奇信息氾濫,加速虛假新聞、謠言傳播,誤導公眾認知,破壞社會信任。一些“三無”保健産品廣告借助虛假賬號大肆推廣,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此外,這種行為還擠壓了真實優質創作者的生存空間,抑制了網絡空間的創新活力。
斬斷AI造假起號利益鏈刻不容緩。監管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協同治理。一方面,督促&&履行治理責任,建立違規賬號“黑名單”,對高頻、反復觸犯&&規則的賬號加大處罰力度。另一方面,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AI造假起號等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有效震懾。
&&作為內容傳播的重要載體,應提高對深度偽造內容的檢測精度,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審核效率和準確性,同時進一步完善規則,明確對AI造假起號等違規行為的界定和處罰標準。技術提供者也應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技術研發過程中加強安全性和合規性,為打擊AI造假起號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
此外,公眾是網絡空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監督虛假信息的重要力量,因而可以引導公眾積極舉報可疑賬號、引入專業機構開展評估等,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良好氛圍。(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