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一位女士向媒體反映,自己在某體檢機構連續10年未檢查出患癌風險,卻被醫院確診為癌症晚期。此後,涉事體檢機構召開媒體説明會,&&不存在所謂的“假體檢”。事件引發人們對體檢行業的關注。
通過醫學手段對受檢者進行身體檢查,了解其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健康體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居民健康意識快速提升,體檢需求越來越旺盛。
由於公立醫療機構難以承接海量體檢需求,民營體檢機構應運而生,不斷發展壯大。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體檢市場規模擴張近5倍,達到3800多億元。在快速增長中,體檢行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比如,一些體檢機構為了快速擴張,誇大廣告宣傳,忽視體檢服務質量。種種亂象,不僅耽誤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也消減了廣大消費者對體檢行業的信任。
多管齊下,扭住提高檢查質量這個關鍵,進一步實現規範發展,體檢行業才能贏得更多認可。
厘清“面子”與“裏子”,把檢查質量放在首位。
憑藉優良設施環境、專人導診服務等,一些民營體檢機構獲得消費者青睞。但是,體檢是高度專業化的服務,核心業務是項目檢查,不能僅靠表面功夫。影響體檢項目檢查質量的關鍵因素,在於實施檢查的人和儀器。因此,應嚴格依照《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做好各科室的醫生、護士和其他衞生技術人員配置,確保每名醫護人員“人崗相適”,按標準操作。同時,應做好醫療器械的檢驗維護,對達不到使用要求的及時進行更換。
統籌“檢前”與“檢後”,有針對性加強服務。
一些體檢機構把大量精力放在營銷上,存在誇大宣傳的情況。比如,個別體檢機構聲稱只需一滴血便可篩查出癌症,拉高了消費者對體檢的期待。其實,常規體檢並不等於癌症篩查。體檢機構須從實際出發,提前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同時針對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體檢套餐。此外,不少人體檢後看不懂報告,如果存在較嚴重的指標異常,體檢機構應及時告知和提醒,並推薦進一步檢查或診斷的專業科室。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落實有效監管。衛健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應不定期對體檢機構進行飛行檢查,針對偽造從業人員資質、誇大宣傳、出具虛假或者偽造健康體檢結果等行為,依法嚴肅處理,有力有效整治行業亂象。隨着行業發展變遷,難免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相關部門應及時修訂完善管理規定,為制度“打補丁”。
體檢,健康的重要監測手段。持續規範行業發展,提升服務質量,體檢才能更精準地為健康護航。增強健康意識、培養良好生活方式,加上定期的健康體檢,全民健康將更有保障,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也將更好成為現實圖景。(申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