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操作、AI應用、直播帶貨……最近,一批新興課程在青年夜校火熱“出圈”。除了培養藝術興趣外,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在業餘時間接觸新技能、培養新愛好、交往新朋友。
夜校並非新鮮事物,在我國已有逾百年歷史。《北京大學日刊》記載,1920年1月18日,該校學生會平民夜校開學,蔡元培專門發表演説。新中國成立以來,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識字算數、生産技術,到七八十年代的理髮裁剪、專業教育,再到世紀之交的微機電腦、多門外語……夜校助力不同時代的年輕人知識換代、技能升級。
今天的夜校主要提供非學歷培訓服務,主辦方絕大多數是高校或各級政府的文化事業單位,帶有公益屬性,價格親民。課程設置不局限於藝術、文化等方面內容,還涵蓋了不少新職業的培訓。比如,江蘇開設跨境電商技能夜校;福建廈門集美區總工會開設“職工夜校”,進行養老護理員的技能培訓;湖北武漢江漢青年夜校開設咖啡加工培訓課,並且“一席難求”……這些培訓內容高度契合包括人社部最新發布的17個新職業在內的新興職業技能需求。夜校課程設置緊跟社會轉型步伐,是其大受公眾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夜校成為時尚,折射出我國學習型社會正加速形成,人們對“終身學習”的理念更加認同。很多人不再將學習視為階段性任務,而是更加關注學習與個體發展的長久共生關係。學習不再局限為掌握具體的知識和獲得一紙證書,而日益變成一種生活方式。這給了人們一種希望:人生充滿機會,只要努力奮鬥,便能有所回報。
夜校,還是成年人版的“興趣班”。插花、瑜伽、嗩吶、非遺手工……人們通過夜校課程,使自己從職場壓力中解脫出來。跨界學習,給大腦換個“頻道”,是非常積極有效的放鬆方式。舞蹈、瑜伽、武術等課程強身健體,有益健康;嗩吶、插花等課程使藝術走進生活,讓審美滋養心靈;還有的地方因地制宜,將一些非遺項目納入夜校課程,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傳統技藝,觸摸歷史,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如此,夜校既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又能有效保護、傳承、利用非遺。
在夜校裏,快遞小哥和科研人員可能成為同學,花店主理人能與金融分析師討論作業……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們會聚一堂,共同學習、交流、成長。除了價格接地氣、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夜校的社交屬性也不可忽視。在這裡,人們用興趣打開社交新場景。這種以興趣愛好為核心的聯結方式,打破職業、學歷的壁壘,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與融合。年輕人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這種社交屬性,使夜校不再只是一個學習場所,還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機遇的社交&&。
久違的夜校再次回歸,並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不啻一件好事。但夜校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還需注意一些問題。比如課程質量如何保證,夜校師資隊伍如何維繫和建設,能否以資本注入支持夜校更好發展,如何監管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前期規劃和制度保障。
“夜校熱”對個人成長、文化發展、社會進步都大有裨益。期待越來越多的人能在閒暇時間放下手機,走出家門,走進夜校。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