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高溫,酷暑難耐,各種納涼圖景便鮮活上演。
在武漢宜家,沙發上、床上,到處是人,本以為是來體驗傢具的,工作人員卻苦笑:他們一開門就來了,躺那兒刷手機,一躺就是大半天。
在山東聊城,一家肯德基成了“銀發俱樂部”,老人們脫鞋躺椅、圍桌鬥牌,瓜子殼亂飛。店員苦笑:“勸不動,真勸不動!”
重慶地鐵貼心地擺放了休息椅,開設納涼區,不料有人卻“得寸進尺”,或拉來充氣床墊,在過道上呼呼大睡,或支起牌桌,把交通樞紐整成了棋牌室。更有甚者,竟帶來了電飯鍋,還有人在樓梯間挂起了吊床,四仰八叉,悠然自得,仿佛在馬爾代夫,乘客只能側身而過。
酷熱難耐,尋找清涼之所本無可厚非。但納涼行為如果突破了文明的底線,失去了“邊界感”,不但破壞了公共空間的功能屬性,同時也衝擊着社會規則與公序良俗。
當肯德基成了“避暑山莊”、宜家成了“宜家酒店”,影響的是商家的正常經營;當吊床在地鐵換乘廳晃成“空中障礙”,導致早晚高峰人流擁堵,影響的是公共安全;當圖書館、博物館成了“臨時休息室”,公園的草坪被涼蓆壓出斑駁的印記,影響的是城市的形象……
對於不文明行為,該管就要管,若任其蔓延,會導致“破窗效應”——當有人突破規則未受約束,更多人便會效仿,最終形成“誰不守規矩誰佔便宜”的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該“疏”也要“疏”,要增加人防工程、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站、體育館、會展中心等公共場館類納涼點,發布納涼地圖,在納涼點設置座椅,有序引導,方便市民。同時,也要通過社區公告、媒體宣傳等方式提醒市民文明納涼。
城市形像是由無數個公共空間裏的細節拼接而成的——地鐵站裏有序的腳步、商場中平和的往來、公園裏整潔的草坪……而那些不文明的納涼行為,像附在城市名片上的污漬,悄無聲息卻又清晰地折損着城市形象的質感。
夏日納涼,我們既要讓身體涼爽,也要讓文明“升溫”。只有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政府、商家、市民協同合作,才能營造出和諧有序的納涼環境,讓城市在炎炎夏日中展現出應有的文明與溫度。(殷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