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監管部門在開展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時發現,一些商家為規避監管,通過微信等私域渠道設下陷阱,誘導老年人購買高價“神藥”“神品”。為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聯合發布消費提示,提醒老年人警惕私域直播間裏的這些騙局。
一段時間以來,私域直播間“坑老”現象較為突出。一些商家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關注心理,先以“社區義診”等線下活動為誘餌,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隨後在直播間通過“偽科學養生課”等方式,誇大産品功效誘導其購買價格虛高的産品。同時,私域直播間常通過封閉場景實施情感營銷,違規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等用語,通過“專家推薦”“祖傳秘方”等虛假權威背書、利用“限時秒殺”等製造消費焦慮、以“無效退款”“無毒副作用”等虛假承諾欺騙消費者。
老年人通常對網絡知識和新事物了解較少,信息辨識能力相對較弱。隨着年齡增長,他們對健康的渴望更為強烈,對親人陪伴的情感需求也會增加。面對不法商家進行的“情感圍獵”,往往會在“被關懷”的錯覺中放鬆警惕,從而被誘導消費。這些騙局不僅讓老年人蒙受經濟損失,還可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如有人因輕信虛假宣傳放棄正規治療,導致病情延誤。
私域直播間絕非法外之地。我國廣告法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藥品廣告不得含有&&功效、説明治愈率或有效率的內容,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的內容。同時,反不正當競爭法將虛假宣傳列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禁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經營者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顯然,上述亂象違反了法律規定,必須予以整治和打擊。
事實上,監管部門已針對保健品“坑老”等問題開展了相關整治工作。但由於此類騙局處於私域領域,很少被納入監管部門日常監測範圍,加之不法團夥往往採取“播完即登出”“解散群組”“頻繁更換&&”等手段,導致監管難、維權難。對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創新監管方式。針對私域直播間的隱蔽性特點,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加強對私域渠道的監測和分析,並進一步暢通監督舉報渠道,及時發現違法線索;對查實的違法商家,要依法從嚴處罰,對於構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讓違法者付出應有代價。
在懲治的同時,做好事前防範也至關重要。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和中消協發布消費提示,正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公眾特別是老年人的防範意識,引導廣大老年人充分認識到保健食品僅具調節機體功能,切勿因輕信直播宣傳延誤治療。這種前置性的風險警示,是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一環,比事後懲戒更具現實意義。
遏制私域直播間“坑老”,離不開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方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入駐商家和直播間的審核與管理,一旦發現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的行為,及時採取封禁賬號、下架商品等措施,並向監管部門報告。消協組織、社區、養老機構等應常態化開展防騙宣傳,向老年人揭露私域直播間的常見騙局和套路,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和防範意識;醫療機構也可發揮專業優勢,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識和用藥常識,引導他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藥品和保健品。子女應多關心陪伴老年人,及時提醒他們警惕各類消費陷阱,子女的陪伴與關愛,是抵禦騙局的最有效手段。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也在不斷提升,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有關部門、社會各界要多方聯動、協同發力,織密防範私域直播間“坑老”的防護網,讓老年人在網絡時代安享幸福晚年。 (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