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則上海交通大學保衛處的聲明引發廣泛關注。據澎湃新聞等媒體報道,6月30日晚,上海交通大學一學生在校內體育場跑步時被足球砸中頭部。該學生與踢球小孩的家長髮生言語衝突後身體不適倒地,小孩家長持續腳踹學生。最後該學生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治療。此事很快登上微博熱搜。7月2日凌晨,上海交大保衛處發布聲明&&,積極配合依法調查處置。同時,將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強化校外來訪人員校園文明行為管理和引導,切實維護校園正常教學秩序和安全穩定。
雖然經送醫檢查學生身體沒有大礙,但此事還是給我們提了個醒兒:校園向社會開放的過程中,“物理上”的大門容易開,但背後的文明規範和安全管理又該如何紮緊?
近年來,關於高校開放校園的話題時常引發討論。教育部曾在官網發布有關政協提案答覆意見,明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我們也已經看到,許多高校正紛紛打開校門,陸續採取開放措施。旅游旺季,不少學校還增加了預約名額,推出校園固定旅游線路、組織志願者提供引導講解服務等。
而大學開門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的“游客”入校後,嚴重干擾了校園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上演一部部鬧劇。比如,有游客到武大賞櫻花時,隨手丟棄垃圾,甚至爬到櫻花樹上拍照;一些主播打着參觀校園名義,長時間佔據取景位置,阻礙通行;家長騎着共享單車“花式”載娃,給校園安全帶來隱患……
校園應當開放,但開門要做好充分的管理準備。近日,清華和北大啟動暑期校園參觀,明確“游客要自覺維護校園環境衞生”“不得使用各類擴音設備,不得大聲喧嘩”等。去年,復旦大學發布校園參觀文明公約,涵蓋核驗進校、交通規則、愛護公物、食堂就餐等內容。公約還指出,對違反本公約或有其他影響校園安全文明的行為,學校有權予以制止或勸離,並採取措施謝絕再次入校。這樣的“把話明説在進門之前”,不僅是對在校師生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保障,也讓有興趣到大學裏看看的“客人”們提前明確了“行和止”的界限,不失為有價值的參考和示範。
其實,“開放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學校和社會間的相互激勵,既需要剛性“防護網”,也需要柔性“文明網”。對於大部分游客而言,到大學裏看看本來就是為了感受一下學術氛圍,回味一下曾經美好的青春,或是給孩子種下一個理想的種子。那份對心中美好的憧憬,本來就應該化作遵守學校規定、講文明講秩序的行動。那些因為一時的興起而破壞了校園秩序的行為,豈不又與“大學游”的初衷背道而馳?
讓高校與社會互聯互通、交流碰撞,是公眾的期待,也應是大勢所趨。大學打開大門發出“請帖”,“客人”回敬以文明應邀,如此才能實現校園開放便利與文明安全的“雙向奔赴”。 (邱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