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有游客游覽陜西省咸陽市乾陵景區時,發現武則天無字碑上方建起一座亭子。有人認為有亭子可更好保護無字碑,但也有人認為加蓋亭子沒必要。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回應媒體,這個亭子並非隨意加蓋,而是出於對無字碑的全面保護考慮而專門修建的。
筆者曾去過一次乾陵,就是衝無字碑去的。回憶起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露天石雕藝術的奇觀。神道兩旁祥瑞石雕精緻華美,十對石人像身材魁梧;朱雀門外六十一蕃臣像分列兩側,雖然頭已損毀,依然彰顯着皇家威儀。大名鼎鼎的無字碑與立述聖紀碑,就聳立在闕樓之前。遠遠看去,闕樓氣勢磅礡,石碑巍然挺拔,在夕陽的照耀下融為一體,給人法度森然之感;近看石碑,實在高大雄渾,雕刻精細,不免勾連起“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説”的歷史雲煙。
也正因此,乾陵在我腦海中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畫。現在硬要在畫裏插入一座紅色亭子,很難不感覺違和。我想原因在於,石碑作為歷史文化遺跡,價值不僅在於自身的材質、文字或雕刻,其原始狀態和與環境的融合也是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文物保護強調“最小干預原則”,核心之一正是維護遺跡與環境的整體性。想一想,若單獨將石碑移至博物館,失去了遠山作為背景的“尺度參照”,那種整體的威嚴感、滄桑感也會大幅削弱。
由此想到,曾經看過很多地方的石像生,大都沒有特別保護,有些環境甚至非常原始,就算搬到博物館,也是在露天下任憑風吹雨打。這樣做對嗎?不妨參考一個案例。不久前,在天津薊州石人莊村,一尊站立近兩千年的東漢石人“翁仲”突然走紅。車輛往來穿梭,有網友認為不妥,建議保護起來。當地回應稱,“翁仲”是不可移動的文物,“如果把這石像搬走,就離開了原址,不能證明這裡有過大型墓葬。文物保護是保持最小的干預,放在原地是最好的”。
更進一步,給文物強加保護罩,也有可能“好心辦壞事”。著名的河北滄州鐵獅子就是一例,曾經為了解決獅子的淋雨問題,有關方面專門加蓋亭子,最後導致“亭子形成了一個潮濕高溫的小氣候”,加重了獅子的銹蝕。對於薊州石像生,當地也是這樣回應的,“若使用玻璃罩將其罩住,水汽散不出去、不通氣,可能導致被加速破壞。”網友質疑無字碑加蓋亭子後,也可能放大熱脹冷縮效應,亭子是否會因水汽蒸發到亭頂散不出去而導致文物受潮,並非沒有依據。
根據工作人員回應,“亭子是相關專家對無字碑進行研究,然後有關部門批准建造的”。然而事關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寄予厚望,不能不更慎重一些,所謂研究也理應經得起網友“挑刺”。面對質疑,相關單位不妨作出進一步解釋,給出嚴謹的論證過程,同時在和網友互動中集思廣益,説不定能找到更符合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理念的方案。 (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