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一些“網暴”是以支持偶像的面目而行之,但結果卻走向了反面。
“被各種問候祖宗十八代,鋪天蓋地的網暴,直到今天陳麗君致歉也沒有停止。”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5月7日對媒體&&,這幾天一直處在網暴漩渦中,已經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事情緣起是,最近在越劇《我的大觀園》中飾演賈寶玉的演員陳麗君,在接受採訪時誤稱“賈寶玉是長子長孫”而引發爭議。作為“紅學”專家的苗懷明,因科普糾正這一錯誤遭到網暴。
演員説錯了話,學者從專業角度進行科普糾正,隨後演員本人公開致歉,且大方&&“我們不是不能犯錯,而是知錯就改、知錯會改”。這原本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一種可能帶來誤導的文學常識錯誤被及時糾正,演員本人也因“知錯就改”而彌補了形象上的影響,甚至帶來了一種積極的示範。
然而,即便是陳麗君道歉後,一些針對苗懷明的網暴行為仍未停止,這樣一種將“歪樓”進行到底的心態和舉動,在給學者本人帶來傷害的同時,對偶像也並無任何好處。
畢竟這種網暴行為,是以偶像粉絲的人設進行的,名義上也是在力挺偶像。由此造成的不良輿論觀感,多少都會與其所維護的偶像形象相關。需警惕的是,這種風氣一旦盛行起來,偶像自身也會被迫捲入其中,陷入輿論漩渦。
其實,偶像有時言語有失、人際關係出現波折等,或許對其自身而言是件挺正常的事,但在不理性粉絲的裹挾下,“小事”被無限放大,進而引發“飯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人肉搜索、侵犯隱私,一片“混戰”之下,沒有哪個偶像可以全身而退。
這其實對成為偶像的明星們提了個醒,遇事及時主動呼籲自己的粉絲保持理性克制,不僅是在給輿論場營造一種良性的互動心態,其實也是對自身形象的保護。
在這個意義上説,這次苗懷明教授所遭遇的困境,其實也未嘗不是當前“飯圈文化”的一種困境。真正為了偶像“好”,就該主動走出這種困境。
現實一再證明,一個更立體的、充滿彈性的,未必完美但卻更真實的偶像形象,往往更具生命力,也更容易獲得廣泛的包容與喜愛。正如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固然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妨礙其成為這部偉大作品中最受人喜愛,也最經典的形象之一。
放下對偶像形象的完美執念,以一種開放、理性的心態坦然面對偶像的“錯”與被糾錯,是打造健康輿論場的應有之義,也是健康追星觀的內在要求。具體到此事,陳麗君既已道歉,再網暴“挑錯教授”,如此揪住不放,很難説真正是為了維護偶像形象。(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