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獲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寫。搜索引擎秒回答案,AI助手隨問隨答,總結、翻譯、寫作,甚至“思考”似乎都可以交由算法完成。面對技術的澎湃浪潮,許多人開始質疑: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讀書?我以為,答案恰恰相反。越是身處AI時代,越需要讀書。讀書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成為我們抵禦浮躁、保持思考深度、塑造獨立人格、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路徑。
AI可以提供信息,但不能給予思想。AI的本質是大數據與算法的産物,它擅長處理、整合與生成海量的信息,但它並不“理解”信息背後的意義。你可以向AI索取某本書的摘要、某個問題的答案,甚至讓它生成一篇文章,但你無法從AI那裏獲得真正的思想體驗。
讀書,尤其是深度閱讀,是一個與作者靈魂對話的過程,是思想與思想的激蕩。當我們翻開中外名著,不只是為了獲得幾個結論,而是在體會作者如何思考世界、拷問人生、表達情感。這種思維方式的熏陶,是任何智能工具無法替代的。AI可以幫你總結《悲慘世界》的情節,但唯有讀書,才能讓你在冉阿讓的命運中感受到良知與救贖的重量;AI可以告訴你《瓦爾登湖》的核心觀點,卻無法讓你在梭羅的文字裏體驗到孤獨中的自由、簡樸中的豐盈。
讀書是培養判斷力的最佳途徑。在AI時代,信息過載已成為常態,真假難辨、觀點紛雜,若沒有判斷力,便容易被算法推送裹挾,陷入“被選擇”的陷阱。而良好的判斷力,恰恰是通過持續的閱讀、思考與反思培養起來的能力。
閱讀不同立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多元視角,學會質疑、辨析與獨立判斷。讀書教會我們不隨波逐流,面對複雜世界保有清醒的頭腦。
AI可以輔助判斷,但無法代替人類作出有價值、有溫度的抉擇。未來社會更需要的是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只會接受標準答案的人。
讀書有助於塑造完整的人格與精神世界。技術可以提升效率,卻無法填補精神的空洞。真正支撐一個人成長、成熟乃至幸福的,是其內在的精神力量與人格修養。讀書,尤其是人文經典的閱讀,是涵養精神氣質、拓展心靈邊界的重要途徑。
文學讓我們理解人性,哲學引導我們思考存在,歷史教我們洞察世事,藝術喚醒我們的審美意識。書籍給予我們共情的能力,讓我們走進他人的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
在AI時代,快節奏、碎片化的信息消費正在吞噬人的深度與耐心。而一本好書,能讓我們暫時脫離喧囂,回歸內心,思考“我是誰”“我為何而活”。讀書,在某種意義上,是在構築自己的精神故鄉。
讀書讓我們保持創造力與想象力。AI擅長複製、模仿和優化已有的內容,但真正的創新源泉,來自人類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這兩種能力,離不開長期的閱讀滋養。
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是跨界思維的起點。當科學遇見詩歌,當哲學邂逅小説,新的靈感火花便會被點燃。愛因斯坦曾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想象力,往往源於博覽群書、思想碰撞後的自由聯想。
AI可以協助創作,但無法取代人類獨特的原創精神。未來社會需要的,不是流水線式的知識搬運工,而是能夠整合信息、提出新問題、創造新價值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是愛書之人。
在不確定的時代,讀書讓人擁有確定性。AI時代充滿不確定性,技術在飛速發展,職業形態、社會結構、認知方式都在不斷被重塑。在這樣的時代,什麼才是我們可以依靠的內在力量?
書籍,尤其是那些跨越時間、歷久彌新的經典,給予我們一種超越現實波動的恒定價值。它們告訴我們,無論技術多麼先進,人類面對的終極問題——生命的意義、善與惡的選擇、自由與責任、愛與孤獨——從未改變。
讀書,讓我們在紛繁變幻的世界裏,找到自我立足的坐標。它讓我們明白,技術可以改變生活的表層,但思想才決定生活的深度。
可以説,AI時代,讀書是人的“自我覺醒”。或許,有人會説,AI幫我們節省了讀書的時間。但真正的閱讀,從來不是為了“快”,而是為了“深”。閱讀是一次精神的遠行,是對自我認知的拓展,是抵抗機械化思維、守護人性光輝的過程。
在AI可以模擬一切表達的年代,恰恰需要我們用讀書去保持獨立的思想、深邃的心靈和溫暖的情感。在我看來,閱讀的最大意義,是讓人不再迷失。所以,AI可以很強大,但它無法替我們去體驗一本書的靈魂。越是技術進步,越要回到書頁之間,尋找那個清醒、豐富、自由的自己。
AI時代,讀書,依然是通向真正智慧的關鍵途徑。(作者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全民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外國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