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您想吃的菜,我們會選擇表態最高的菜品,不定時上新。”近日,南京大學食堂“你來點菜我來做”留言板在社交&&走紅。留言板上,分別設有點菜區和回復區,學生可以在點菜區寫上自己想吃的菜,食堂會在上面作出回應。
高校食堂眾口難調,向來是一道複雜的民生考題。當五湖四海的學子匯聚一堂,南甜北鹹的口味碰撞、減脂養生的健康需求、地域文化的飲食記憶,都在餐盤裏交織成多元訴求。南京大學食堂點菜留言板的走紅,恰似一把破題的鑰匙——在“香芋排骨中晚餐供應”的直白回應裏,在“安排廚師外出學習特色菜”的鄭重承諾中,人們看到了高校後勤想學生所想的服務自覺,更樂見一場關於如何寵學生的校園服務升級“卷”出新高度。
傳統高校食堂的“老幾樣”之所以遭詬病,本質是供需對接的錯位。而南京大學的留言板,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上午留言下午回復的高效響應機制,將學生的舌尖願望轉化為食堂的每日功課;“辣椒炒肉中餐1號窗口”的精準指引,讓抽象的需求落地為可觸摸的服務;即便是暫時無法滿足的朝鮮冷面、蘇式生煎,也用“寒暑假安排學習”的誠意,架起理解的橋梁。這種有求必應、有難必解的互動模式,打破了食堂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壁壘,更讓以學生為本成了可感知的日常。
相較於冷冰冰的問卷調查,留言板的走紅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教育服務的溫度,藏在事事有回應的細節裏。當學生發現自己隨手寫下的“夏天想吃冰粉”,真的變成窗口前的解暑甜湯;當遠在他鄉的學子看到家鄉菜出現在“待解鎖菜單”裏,這種被重視的感覺,早已超越了飯菜本身的滋味,成為校園歸屬感的重要來源。
類似的創新舉措,如同多棱鏡的不同切面,折射出高校後勤的服務之道: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既要滿足口腹之需,更要關照心靈成長。有人説,判斷一所大學的溫度,就看它如何對待學生的“胃”與“心”。從這個意義上看,高校食堂的“內卷”實為幸事:卷菜品創新,卷服務細節,卷人文關懷,本質上是在卷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當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食堂不只是保障後勤的服務區,更是浸潤心靈的教育場,那些關於飯菜的故事,不僅關乎飲食健康,還是青年學子對校園的情感錨點,是走入社會後依然會想起的母校味道,更是一所大學精神底色的生動注腳。
當然,眾口難調的客觀現實始終存在,但只要永葆初心,辦法就總比困難多。無論是留言板的顯性互動,還是愛心套餐的隱形關懷,核心都是一個“真”字——真心傾聽需求,真情解決問題,真誠傳遞溫暖。當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這場寵學生的競賽,我們樂見的不僅是舌尖上的豐富多元,更是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級:真正的大學之大,不在於樓宇之高、名氣之盛,而在於能否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被放在心尖上的尊重與關愛。
期待更多高校以食堂為支點,讓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每一餐煙火氣中落地生根。願這樣的“內卷”再多一些,讓每個學生的校園記憶裏,都有一段關於“吃”的溫暖故事,都藏着一份“被好好愛着”的篤定與從容。 (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