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蟑小能手、安全環保、對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隻……”隨着春季氣溫升高,蟑螂蚊蠅又到了活躍的季節,不少人購買各種藥物、粘板等用於除害,也有一部分人選擇購買白額高腳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蟲。有媒體調查發現,“生態除蟲”已經成了一門生意。
近年來,環保理念日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化學殺蟲劑對環境和健康的潛在危害。在此背景下,副作用更小的“生態除蟲”順應了不少消費者的關切。有需求,就有交易,就有市場。電商&&上,售賣白額高腳蛛、蚰蜒等生物滅蟲工具的店舖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部分店舖銷量甚至高達上萬隻。然而,這一新興市場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給生態環境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埋下了隱患。
誠然,生態除蟲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白額高腳蛛等捕食性動物以蟑螂、蒼蠅等為食,既能避免化學藥劑的使用,又能起到控制害蟲的效果。然而,生態除蟲的理論效果與實際效果很可能存有較大差距。有消費者反饋,蜘蛛放入家中後很快消失無蹤,蟑螂依舊猖獗;有的則發現蜘蛛因運輸或環境不適應而死亡。這種效果的不確定性,拉低了消費者的體驗,暴露出生態除蟲的局限性。
值得警惕的是,生態除蟲的商業化推廣可能帶來生態風險。白額高腳蛛和蚰蜒雖是本地物種,但大量捕捉和跨區域交易可能擾亂其自然分佈,甚至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比如,過度釋放捕食性動物可能導致某些昆蟲種群驟減,而另一些害蟲因天敵減少而氾濫。此外,這些捕食性生物大規模進入人類居住環境後,也可能給消費者及周邊人群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威脅或傷害。“生態除蟲”使用不當,有可能演變為“生態破壞”。
目前,生態除蟲市場還處於自發生長狀態,且游離在監管之外。法律雖未禁止售賣白額高腳蛛等本地生物,但對活體動物的寄遞、運輸等環節卻有限制性規定。《郵政法實施細則》規定:禁止寄遞或者在郵件中夾帶各種活的動物。運輸某些種類的捕食性生物也需要開具檢疫證明。然而,很多生態除蟲賣家都是通過快遞渠道發貨,運輸過程中也缺乏檢疫證明。有的商家為了追求銷量,還存在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等問題,忽視對消費者的風險提示。一些消費者盲目下單,一旦發生糾紛,維權難度較大。
生態除蟲有其生存價值,可以作為一種除蟲選項。對於生態除蟲市場,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市場監管、農林、郵政等部門應瞄準市場需求,盡快完善與生態除蟲有關的活體生物交易的監管規則,明確可用於生態除蟲的捕食性動物的種類範圍,明確針對捕食性動物的捕捉、運輸、銷售以及使用等環節的規範性要求,劃清生態除蟲的邊界和底線,並強化監管治理,查處曝光越線違法行為,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除蟲方式,最大限度減輕或杜絕生態除蟲對自然生態以及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
電商&&則應加強對商家的管理,監督商家如實提供商品信息,明確告知消費者生態除蟲效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産生的風險和使用限制。商家在推廣生態除蟲産品時,應守住底線,誠信宣傳,規範經營,努力為消費者營造健康、安全、公平、有序的消費環境。
“生態除蟲”市場的興起,反映了公眾對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值得肯定。但生態除蟲市場不能無序生長,不能違背生態規律,不能脫離監管軌道。相關監管部門、電商&&、商家和消費者只有不斷凝聚共識,形成責任合力,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才能實現蟲害治理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李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