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找“電子親人”真的管用嗎?-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3/29 15:43:4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評:找“電子親人”真的管用嗎?

字體:

  新華網記者 馬若虎

  “孩子,今天媽媽教你各種蔬菜怎麼切。”

  “女兒啊,今天沒受委屈吧?累不累啊?”

  “考不好就不要爸媽了?走,爸爸帶你買禮物去。”

  一段時間以來,網上出現了很多“電子親人”賬號,他們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的身份,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與網友情感互動。“電子爸媽治好我的精神內耗”等話題一度衝上熱搜。

  一些“電子親人”賬號積累了不少粉絲,不少年輕人熱衷于與“電子親人”互動,向他們吐露心聲、傾注真感情。其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反應的現象或者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年輕人的情感需求需正視。

  從一些“電子親人”賬號的內容看,他們常常用包容代替責備,主打一個“給滿情緒價值”。對後輩的同理心、無微不至的關心、溫柔有耐心的指導,令網友破防:“原來這就是被捧在手心的感覺。”

  反觀現實,有人家人長期不在身邊,有人原生家庭存在種種缺陷,缺少愛、不被理解和肯定,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心靈創傷。“電子親人”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正視這種需求,多關注年輕人的真實狀態,多鼓勵他們追求事業和夢想,才能少一些“電子依賴”,治愈他們也是構築幸福家庭。

  第二,年輕人的消費理念當重視。

  有人説,“電子親人”是精心打造的人設,屬于商業運作。的確,盡管“電子親人”的背後是真人,觸動的也是真情實感,卻仍然是虛擬世界的産物。“電子親人”就像是一個情緒充電寶、心靈加油站,正因為被需要,才受到追捧。

  這種對年輕人消費理念的精準對接,同樣體現在時下興起的“陪伴經濟”中。陪遊、陪學、陪聊,無論哪種陪伴,都滿足了年輕人日益細分化、個性化的社交和情感需求。重視年輕人的消費理念,瞄準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不斷提升服務,是把握商機、贏得長紅的正確路徑。

  第三,由此産生的問題不容忽視。

  不可否認,作為很多網友的情感寄托,“電子親人”傳遞溫暖和感動,帶給人前行的力量。但既然是虛擬世界的産物,我們對“電子親人”所呈現內容的真實性也要打一個問號:有多少是靠著提前寫好的劇本“演”出來的?有多少是打著“親情幌子”騙取流量、販賣焦慮?

  對此,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如果對“電子親人”盲目崇拜,沉迷于此,容易被商家控制,有可能産生過度消費,甚至遭遇情感欺騙和隱私泄露。

  説到底,別人那些幸福的感受,成為不了我們自己的生活足跡。我們或許從“電子親人”那裏得到一時慰藉,但終究要面對現實。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矛盾,也不存在所謂的“完美”。從“完美”的“電子親人”回歸真實家庭,接納不完美的生活,相信親情的美好,相互體諒、相互扶持,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電子親人”再好,也終究抵不過一個真實的擁抱。我們希望親人理解我們,我們也要理解親人。那割不斷的親情和時時刻刻的牽挂,才是我們身邊的幸福源泉。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