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提出,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意見》提出,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係。依托國家開放大學籌建國家老年大學,搭建全國老年教育資源共用和公共服務平臺。推動部門、行業企業、高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面向社會開放辦學。
“積極”是《意見》一大亮色。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僅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亦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發展全局。而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正是有效應對的關鍵。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要積極地看待老齡社會、老年人以及老年生活。要將老年人視為資源,要創造條件幫助其融入社會,要健康其體魄、豐富其內心,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意見》不僅倡導積極養老理念,還為之找到了“催化劑”——老年教育。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老年大學便在各地興起。然而,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和越來越旺盛的老年教育需求,不少老年大學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一位難求”。《意見》提出的一係列舉措,無疑將改變這種局面,讓老年大學的教育資源惠及更多老年人。
老年教育之所以能夠成為積極養老的“催化劑”,不僅因為其能夠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學有所得,從而更好地老有所為,還因為其本身也是老有所為的大舞臺。打造高品質的老年大學,必須解決好師資問題。如今,不少老年大學都選擇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而線下教學也嘗試走進社區,開到老年人家門口。這需要強大的師資隊伍。不少有專長的老人,完全可以勝任老師一職。不久前,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姥姥”科普物理的視頻走紅網絡。透過“吳姥姥”,我們可以看見這麼一群人,他們曾是所在行業的佼佼者,只要給退休的他們發揮余熱的機會,他們就能憑借雄厚的知識背景、豐富的人生閱歷更多地服務社會。
我們不僅要將老年教育的門開得更大些,更要改變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將接納老年人的門也開得更大些。要讓“學習是最好的養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讓更多老年人通過學有所得實現老有所為。(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