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 28 08:55:39
來源:經濟日報

彈性供暖需精細實施

字體:

  從優化供暖品質層面看,彈性供暖是惠民之事;從提高能源效率層面看,彈性供暖也是利國之事。讓彈性供暖更好地利國惠民,需要從供暖體係的全流程進行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提升與完善。

  隨著北方地區天氣日漸轉冷,彈性供暖再次成為熱議話題。這本不是什麼新鮮事,近些年每到供暖季,不少城市都在探索實施彈性供暖機制,但從群眾反映看,落實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所謂彈性供暖,主要集中在時間和溫度方面。目前,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供暖季基本上是從當年11月到來年3月,有個別地方在10月中下旬就已開始供暖。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地方的供暖時間已數十年不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有的年份,供暖季到來前十天左右,冷空氣比暖氣來得早,讓人感覺格外冷。

  在溫度方面,長達幾個月的供暖季裏,隨著天氣的變化,人們對用熱溫度的需求並非一成不變,整個供暖管網的效率也會受溫度影響。如果簡單機械地按照出水、回水的固定溫度供暖,很難適應所有用戶的需求。部分人覺得室內溫度過高,會因幹燥感到不適;也有人覺得室內溫度過低,達不到禦寒的需求。若千家萬戶都採取用電增暖的方式調節溫度,又會加大能耗、增加開支。

  從優化供暖品質層面看,彈性供暖是惠民之事;從提高能源效率層面看,彈性供暖也是利國之事。既然雙贏,彈性供暖為何在有的地方實施不夠有力?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與暖氣的商品屬性有關。

  冬季的暖氣是公共服務産品,但本質上更是一種熱力商品,供熱企業與用熱群眾兩者是購銷關係。從這個角度看,彈性供暖不僅涉及千家萬戶在冬季的用熱品質,也關係著企業的供熱成本。如果簡單地通過行政手段強制推行延長或提前供暖,可能會增加供熱企業成本或財政補貼壓力。

  因此,讓彈性供暖更好地利國惠民,需要從供暖體係的全流程進行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提升與完善。

  一方面,在軟件上優化供暖機制,避免機械化地“一刀切”。首先要科學合理地精細設置供暖時間、溫度和區域,讓供暖服務匹配氣候變化和群眾需求。其次要細化供暖費用形成機制,將供暖、用熱成本體現在商品價值上,避免煤價高低一個價、用熱多少一個價,探索階梯化、階段化的供暖服務價格。同時,對提前或延長供暖等特殊情況,要完善地方財政補貼機制,既要滿足群眾用熱需求,也不能過度增加企業負擔。

  另一方面,在硬體上需要提升改造供暖設施。彈性供暖面臨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成本計量不好把握。近年來,隨著智能化供暖計量設備的推廣,集中供暖、分戶計量的模式已在新增建築中得以普及,供暖問題主要集中在一些老舊小區。因此,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對老化、陳舊的供暖設施更新,也應該是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入戶設施的改造費用,可以財政拿一點、企業擔一點、群眾掏一點,這在很多民生服務設施的改造中是有成熟經驗的。(文/陳發明)

【糾錯】 【責任編輯:董璐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0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