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 24 09:03:56
來源:北京日報

“月餅改造”是反浪費的智慧

字體:

  五仁餡配上椰棗,做成方便攜帶的能量棒;切下來的餅皮配上酸奶、水果,成了顏值與味道兼備的酸奶水果杯……近日,上海一街道組織了一場“零廢棄月餅大作戰”活動,居民家裏的富余月餅在大廚改造下煥發新生。如改造額度已滿,捐贈者還可以直接寄往“食物銀行”,進入分發程式。

  這些年,隨著行銷加碼,月餅這種傳統節令食品,逐漸成為人情往來的社交禮品。由此衍生的過度生産,讓不少消費者背上“甜蜜的負擔”。不收不行,收了吃不了,扔了又浪費,可以説,中秋過後如何處理余量月餅,是不少人家的難題。如今上海多家公益機構和行動小組攜手,通過小小創意“變廢為寶”,大大減少了食物浪費,算得上一次厲行節約的經典樣本。更重要的是,利用愛心平臺互濟余缺,不僅讓愛心惠及更多人,也帶動更多人願意“廢物利用”,對于全民養成綠色消費觀善莫大焉。

  余量月餅物盡其用,啟示我們減少浪費還得多用巧勁兒。統計顯示,中國餐飲業每人平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厲行節約的道理人盡皆知,只不過,當所購食物確實吃不完,又缺少渠道轉手再利用,一般只能一丟了之。從這個意義上説,通過一些可行性高的創意,促進過量閒置食物充分利用,無疑能讓節約理念更好落地。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上海還出現了中國首家社區型“食物銀行”,每天早上為社區低保戶、環衛工人等人群免費發放食物,而食材大多來自超市的臨期食品,既避免了無謂浪費,也惠及了困難戶,可謂多贏之舉。

  當然,讓閒置食品充分迴圈起來,引導更多“食物銀行”盤活資源,需要打通的環節還很多。一來,食品屬于入口的商品,對安全性要求高,這需要管理流程完善而嚴謹。二來,“食物銀行”的正常運轉,既需要食品廠、超市、餐飲店“供貨”,也需要公益組織接洽推動,還離不開居民個人奉獻愛心,需要協調的力量多元。對此,我們不妨充分利用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建立起食物資訊數據庫,同時利用城市共治中積累起的社會關係網,調動起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總之,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是個長期課題,開動腦筋多用巧勁,才能讓每份食物物盡其用。這既是為綠色生活做貢獻,也能讓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傳遞下去。(雨馨)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789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