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 15 08:10:17
來源:南方日報

讓“老漂族”無後顧之憂

字體:

  眼下中國,“銀發浪潮”撲面而來。有媒體注意到,除了“適老化”改造,還有一群“老漂族”遊離在人們視線之外。如何關愛這群人,正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課題。

  “老漂族”,指的是當兒女們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扎下根之後,一部分老年人為支援兒女事業、照料孫輩,“候鳥式”離家漂至陌生城市。他們在異地他鄉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有的因醫保手續遷不過來、續也續不上,日常就醫、買藥都成了麻煩;有的面臨著對當地語言、人際關係和生活習慣不同等諸多障礙,在城市裏倍感孤單;還有人因為各地政策不一,無法享受使用涉老市政設施、社區照料等公共服務……

  城市應不應為“老漂族”提供公共服務?有人認為,老人們在家鄉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城市的價值相對有限,應該由原籍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公共服務的對象是人,而不是老家的戶口簿。人去了哪裏,公共服務就該在哪裏。盡管“老漂族”沒有在城市工作過,不同地區財政實力、公共資源、服務標準等也存在差異,但這並不是阻礙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由,畢竟,普惠性才是公共服務的底色。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老漂族”也亟待納入關懷視野。許多來自小鎮農村的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個沉重的養老痛點。特別是對于獨生子女、婚育家庭而言,有父母陪在自己的身邊,才能更加放心無憂地工作。更進一步講,在放開生育三孩的政策背景下,“老漂族”等隔代支援在家庭照料、女性育兒與就業等現實問題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讓“老漂族”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援,人們才會對城市有更多的認同感。

  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突飛猛進,有學者提出了“淺城鎮化”的概念,意思是雖然住上了城裏的房子,但是心理上並未適應這種轉變。改變“淺城鎮化”狀態,關鍵是圍繞人們的訴求,進行更多“深城鎮化”改造。目前,各地出臺不少措施,從政務服務、交通出行、衛生保健、商業服務等方面,細化了不同年齡階段老人可享受的優待事項,但仍需要進一步從頂層設計上打通,讓更多“老漂族”放心切換居住地。

  身心安處是故鄉。期待公共服務部門拿出更多更有針對性的社會供給措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他們在陌生城市裏不再感到孤單和彷徨。(扶 青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786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