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修復師”穿越撫州古村落-新華網
2025 03/14 15:37:59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江西頻道

跟着“修復師”穿越撫州古村落

字體:

  古宅錯落,古建幢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撫州市是全國傳統村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35個,佔江西省總數的近三分之一,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古村博物館”。走進這些古村落,歷史與時間的沉澱,在翠谷綠野間散發光芒。

  看見古村易,讀懂古村難。在古建“修復師”眼裏,無形的、有形的,每一樣都值得被珍視、被傳承、被仰望。

  流坑古村

  “於天地間 見格局美”

  位於撫州市樂安縣的流坑古村,現有明清古建築260處,被譽為“建築文物領域的一處瑰寶”。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歷史、藝術、科學的綜合呈現,在這個完整的村落單元裏,是中國古代鄉村文明的系統群落式展現。有着千古第一村之稱的流坑古村落,更是如此。”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黃更昌,研究流坑文化、樂安文化近30年,年輕時做木匠的他,在理論研究與曾經的實踐中,更懂古村落。

  黃更昌笑言,自己算不上真正的古村落“修復師”。“但古村落既需要有形載體的修復,也需要無形文化的修復,且兩者是融合的、密不可分的。”黃更昌認為,後者有時比前者更難。

  金溪蒲塘古村

  “先跳出古村看古村,才能更懂古村落的獨特智慧。”黃更昌説,以俯視的角度全景式看古村落的布局,看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的形與勢,看街巷房捨得排列組合,看生態系統、人居系統、文化系統。“流坑的房子,在江西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但組合在一起,流坑便是獨一無二的。”黃更昌認為,對每一位古建修復師而言,心中當有風格意識、品質意識、規劃意識、功能意識、環保意識。

  如今,每一位走進修復後古村落的人們,也當在其中體會到古人與今人智慧的碰撞。

  流坑古村的文館

  “於堂舍間 通萬象美”

  住宅、祠堂、書院、戲&、牌坊、樓閣、廟宇……在流坑古村,多種多樣的古建門類,展現出不同形態的美。青磚灰瓦,昂墻翹宇,長街深巷,縱橫交錯。每一處轉身,都如同一幅畫在眼前展開。

  江西省考古學會會員周志華,多年從事文物保護相關工作,見證並參與了流坑古村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的改變。

  以俯視看全局,以平視看一個個立體的建築,走進它們的滄桑故事。

  流坑古村

  “古建築修復的施工過程中,需要泥工、木匠、雕塑雕刻工、彩繪、書法等多個工種的全力配合,他們既要懂古建構造,還要懂多門類藝術。”周志華説,如今這樣的“修復師”越來越少了。

  流坑古村修復施工前,僅規劃就做了三次。“施工前的測量、評估力求精確,不容一點差錯。”周志華回憶,“印象最深的是江都書院(即“文館”)的修復,歷經波折。”

  原計劃180天修復完畢的江都書院,2002年受洪水影響,直到2003年才修復完。“當年,一個重要的木件因為一些原因被鋸了一部分,為修復成原貌,我們輾轉找回當年的工人住在流坑裏回憶過去的場景,畫出原貌圖,最終完成修復。”周志華説,工匠精神,在撫州重點修復的每一個古村落裏,都能被看見。

  金溪竹橋古村的局部雕花

  “於方寸間 品細微美”

  古建有相似,“個性”大不同。

  “古建築修復,最難的是‘裝飾’,是在細微之處的文化呈現。”黃更昌説,一字一圖、一門一窗、一匾一聯,訴説出古建獨特的故事。

  用放大鏡的視角看古村,才能品出方寸之間的美。

  “就拿匾額來説,流坑古村有622塊匾,各種形制、各種意境,意味深長。古建的個性在於文化,文化的載體在細節上。”黃更昌認為,細節的修復,更考驗工匠技藝。

  流坑古村

  已經花甲之年的艾風發,笑着説自己算是傳統木匠中的“年輕成員”。他參與修復的古建築約80棟,“最古老的房子距今400多年,省內省外的古建修復都幹過。”艾風發是撫州市金溪縣人,而金溪,擁有57個中國傳統村落,1萬餘棟明清古建築,居江西省之最,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近期,艾風發正在金溪縣城的一條名為學前巷的古巷裏,修復着幾棟建於明朝時期的老屋。得益於“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區”“省級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縣”和“拯救老屋行動”,金溪縣一批批古建築、古街巷、古村落得以保護活化利用。“明朝的建築造型簡練大氣,清朝的建築做工精細繁複,掃一圈屋子,就基本上能判斷是哪朝哪代、修復的價值有幾成。”艾風發説。

  “古村+美景”“古村+體驗”“古村+美食”“古村+文化”……如今,豐富的場景在撫州部分古村群落、古建築群上演。俯仰之間、遠近之間、深淺之間,古建之美靜靜地走進一批批游客的鏡頭裏、心頭裏。(王晶 王海亮)

【糾錯】 【責任編輯: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