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七夕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推出“星河入夢 非遺寄情”七夕主題活動,通過沉浸式情景表演、趣味互動、猜趣味燈謎、非遺市集等形式,讓中國傳統節日煥發蓬勃生機。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着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祈禱姻緣等傳統習俗。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當天,步入中央大廳,只見“牛郎”“織女”“月老”等身着剪裁精緻的傳統服飾,以沉浸式情景演繹再現“鵲橋相會”的經典傳説。“月老”互動環節,猜七夕燈謎、對古典詩詞,觀眾絞盡腦汁、踴躍參與,在趣味互動中品讀傳統文化韻味。
本次活動,非遺館配合七夕乞巧的習俗,中央大廳特別策劃了“土布紡織技藝”體驗區,該技藝於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此次活動共設置了20&土布紡織機,全天共有近百人體驗。觀眾在一梭一縷地經緯交錯間,織就對生活的祝福,讓節日的溫馨感愈發濃厚。
“非遺好物集”同樣人氣高漲。近30個非遺攤位沿走廊鋪開,形成集展示、體驗、交流於一體的文化市集。其中“景德鎮窯火千年”專區尤為亮眼,傳承人現場演示拉坯等工序,指尖流轉間,讓觀眾直觀感受景德鎮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魅力。市集內,樂平紅糖的醇厚、蜂蜜的清甜、桃酥的酥脆,更讓觀眾在品味地方美食中,感受節日的甜蜜氛圍。
“戲韻七夕”贛劇社教活動精彩上演,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戲曲風情。作為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贛劇,以激越明快的聲腔、生動傳神的表演著稱。活動中,江西省樂平市贛劇團帶來《陳姑趕船》《李邇王》《對花槍》等經典劇目。
四層非遺手工藝體驗中心的“乞巧傳匠心”專場,讓觀眾親身觸摸傳統技藝的溫度。作為七夕習俗之一的“乞巧”,承載着古人對巧手與美好生活的嚮往。活動現場,苗繡的絢麗紋樣、宋錦的精緻提花、土布紡織的質樸肌理一一呈現,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觀眾們圍坐桌前,或穿針引線,或執梭編織,在親手創作中體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民俗意趣。
夜幕降臨,四層“直清閣”咖啡休閒服務區及外露&成為浪漫打卡地。華燈初上,奧園夜景與璀璨星河交相輝映,觀眾們或憑欄遠眺,或與愛人相依,沉浸式感受“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詩意場景。不少人在此拍照留念,讓星河成為愛情與美好記憶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