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瓷都”景德鎮
目之所及皆是瓷
古代窯業生産留下的十余米高堆積物
承載着這座城市的兩千多年冶陶史
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
作為“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的
核心組成部分
立足鎮區瓷業、原料、燃料
交通網絡與多元信仰五大維度
共14個遺址點 面積達2275平方米

從各發掘點的地層和出土遺物判斷
時代從南宋晚期到近代
勾勒出一幅景德鎮制瓷業的動態發展圖景
其中 鎮區瓷業發展聚焦
禦窯 落馬橋 觀音閣三個瓷窯遺址
在景德鎮歷代瓷窯當中
明清禦窯廠是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
工藝最為精湛的“皇家瓷廠”
延續六個世紀的時間
這裡擁有一套獨特、嚴苛的選瓷制度
當年不符合皇家標準的瓷器被砸碎
然後深埋地下避免流出

聯合考古隊在禦窯廠遺址點
發現了從明代早期到清代各時期的遺存
以及西圍墻的最南段
進一步厘清了禦窯廠的四至範圍
更有意思的是
不晚於明宣德時期的龍缸窯
以及傳世品中所未見的鬥彩龍缸碎片
這些發現或填補了空白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翁彥俊介紹
龍缸被認為是“最難燒的瓷器”
文獻記載禦窯廠從洪武時期就設有龍缸窯
至宣德時期一度達到32座
目前最早的傳世龍缸為宣德時期燒造
考古工作者根據窯址內殘留的
半徑超過60厘米的匣缽殘片
以及窯門、護窯墻反復砌造的痕跡
結合現存大型龍缸80厘米左右的腹徑
推斷龍缸窯可能為
裝窯後再砌窯門的燒造方式
這些發現豐富了對禦窯廠生産規模
管理制度和工藝傳承的認識
對於探討其建立初期的生産情況
具有重要意義

落馬橋窯址是景德鎮傳統鎮區
發掘的長期生産的民窯遺址
從北宋後期沿用至今
在元代以及明代初期、後期
都具有“官搭民燒”的性質
在該遺址點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的元代晚期建築
明中期的葫蘆窯和
清代的鎮窯窯爐遺跡
為探索古今沿用型窯址的發掘方法
補充了重要的考古支撐

在觀音閣遺址點
發現了較完整的作坊
且這裡南宋時期的窯業廢棄物為原生堆積
初步可以斷定其窯場
至少可追溯到南宋時期
證實了鎮區瓷業從兩宋時
就已有較為密集的制瓷作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認為
僅在景德鎮制瓷業本身的發展方面
聯合考古工作就填補了許多空白
推進了景德鎮制瓷業的體系化研究
景德鎮市申遺辦主任汪同茂説
景德鎮瓷業文化不僅僅是窯和瓷的故事
還有生活在這裡的人的故事
策劃:萬方 王子暉
編導:袁晗 別培輝
記者:袁慧晶
製作:譚茜予
設計:璋浥塵
鳴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故宮博物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新華網
新華社江西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