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良渚遺址:高科技呵護文明聖地光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9 08:56:15
來源:新華社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良渚遺址:高科技呵護文明聖地光彩

字體:

  一款“良渚植物精油”,曾是良渚文保工作者克制苔蘚的利器,但是試用兩年多後,苔蘚對它已經産生了抗藥性。近段時間,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和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調整配方,要研究“良渚植物精油”的“2.0版”。

  圖為文保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南城墻展示點噴灑可抑制苔蘚和黴菌的純天然植物製劑。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供圖

  “第一款精油原來能管用六個月,現在只有四五個月的效力。”高海彥説,無論是良渚古城的城墻,還是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水壩,其主要建築材料都是土,苔蘚在遺址土體上生長蔓延,不但會影響參觀者的視覺,它所分泌的酸性物質對土體也會産生腐蝕性。

  高海彥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物保護專業,參加工作後就一直在良渚遺址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對於如何讓良渚遺址“延年益壽”,她説:“良渚遺址是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對它的保護並沒有先例可循,需要不斷摸索。”

  圖為文保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老虎嶺壩址進行燈光物理法防治苔蘚黴菌的試驗。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供圖。

  高海彥的同事俞元盛則就顯得有點“跨界”。他是浙江大學岩土工程專業的碩士,畢業後並沒有像同學一樣去和鋼筋混凝土打交道,而是把有着5000年歷史的良渚古城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最近,俞元盛完成了“土體滲漏通道探測”的研究課題。他告訴記者,土體由粗細不等的土壤顆粒組成,滲漏的流水會先把細顆粒帶走,從而導致土體空隙越來越大,最終會影響遺址本體的穩定。

  圖為文保工作者在實驗室裏仿製良渚先民用於堆築城墻和水壩的“草裹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供圖。

  2007年,良渚古城宣告發現。2015年,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宣告發現。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躋身世界文化遺産。同月,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對外開放。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主任黃莉介紹,良渚的文保工作一直與考古同步進行,特別是公園對外開放後,如何讓觀眾既看清遺址的面貌,又能保護好遺址,是良渚文保人要解決的一大課題。

  “通行的做法是完成考古發掘後,對發掘探方進行回填,但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要保留少量的遺址剖面進行展示,讓觀眾更好地領略前人的智慧。良渚的氣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溫潮濕多雨,這會給土遺址帶來不少病害。”黃莉説,需要採用跨學科的手段綜合施策。

  “良渚古城的保護需要做許多從‘0’到‘1’的工作,也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比如説某個方向被驗證為不可行,也是成果。”黃莉説,“高科技+合理流程+人的盡責”才能取得最好的保護效果。“只有文保工作者充分發揮主動性去研究發現,才能真正讓良渚古城‘延年益壽’。”她説。

  2024年7月,監測中心啟用了全國首個南方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實驗室,總面積1500平方米,下分7個實驗室以及標本室、專家研究室等多個配套空間。高海彥的工作場所就是其中的“化學實驗室”,而俞元盛的工作地點就在“土遺址建造工藝實驗室”。

  “我們的實驗室涉及的學科非常多,物理、化學、水文、地質、生物、大數據……可以説各個學科在良渚古城保護中都有用武之地,我們希望通過實驗室研究,不但為良渚古城保護,也為南方地區其他的土遺址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高海彥説。

  目前,良渚遺址的文保工作得到了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河海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支持。黃莉説,南方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實驗室是一個開放&&,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力量來參與良渚遺址的保護工作。(記者馮源、段菁菁)

【糾錯】 【責任編輯:崔紅宗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