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故宮與新時代文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6 10:19:3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百年故宮與新時代文創

字體:

  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正式發行“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別事件版張郵票,這是聯合國郵政首次為單個博物館發行特別事件版張郵票,此套郵票也成為故宮文創“破圈”的最新注腳。

  從單一産品到産業生態,故宮文創走出了一條以文化深耕為內核、以創新表達為引擎、以生態構建為支撐的立體化文創發展路徑——不只是創造“爆款”産品,還構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價值紐帶,讓靜態的文物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新生,在可持續發展中延續中華文明的生命力。

  故宮文創融合館裏陳列的太和殿脊獸、琉璃正吻等古建築構件的等比例複製品

  跳出“爆款思維”

  在博物館文創聚焦於文物元素的創意轉化和多渠道銷售時,故宮文創提出了更高維度的命題:文創産品如何連接歷史、現在與未來,並對産業和社會産生實際價值?故宮博物院文創事業部主任吳迪&&,故宮博物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近年來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文創産業將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尤其注重面向年輕群體的傳播。

  依託每年接待1000多萬觀眾的流量基礎,故宮以創新思維推動文化傳承,“故宮文創香港空間”就是其標誌性實踐。該空間於2023年香港回歸26周年之際啟動試運營,位於故宮前星門,以香港街景為設計靈感,融合多媒體展示與互動體驗,旨在搭建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的橋梁。

  這一項目承載三重使命:一是引入香港國際化設計資源和非遺技藝,豐富故宮文創産業生態;二是通過研學、展覽、沙龍等活動,促進兩地青年與專業人士的跨界合作;三是以香港為&&,推動故宮文化IP走向世界。其背後既有香港企業界長期對故宮文物保護與研究的支持,也呼應了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吳迪介紹,文創不僅是感官層面的産品開發,更需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與文化自信。於2024年4月18日迎客、位於箭亭廣場東側的“從故宮到天宮文創店(太空茶吧)”,融合研學科普、航天主題文創及特色餐飲銷售等功能,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古代天文智慧與現代航天的結合。

  “太空茶吧”是“從故宮到天宮”文創項目的核心體驗空間,這個模擬空間站打造的特色區域,不僅提供與空間站飛行食譜同標準的天宮紅茶和天宮綠茶等飲食類文創産品,還特別陳列了神舟飛船模型、航天服實物等展品,與故宮天文文物數字影像形成時空對話,讓觀眾在品茗時感受“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作為文化傳播的創新載體,“太空茶吧”通過“可品嘗的航天科技”和“可觸摸的星空奧秘”,成功搭建起連接年輕群體與傳統文化的橋梁。

  故宮博物院借助體育賽事的國際影響力,讓故宮文化在全球舞&上綻放異彩。

  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融合

  通過“故宮零廢棄”項目,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融入文創開發,打造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內涵與環保價值的新産品。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亮相的龍紋手機包就是典型代表——這款産品採用蘋果皮回收再造的生物基皮革,其設計靈感源自清康熙礬紅彩描金雲龍紋直頸瓶,將傳統紋樣與現代環保工藝完美結合。

  吳迪介紹,自2020年啟動“故宮零廢棄”項目以來,故宮已形成一套科學完善的廢棄物管理體系。數據顯示,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有6萬餘只塑料瓶化身綠色文創産品,相當於減少1.72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綠色文創取材於故宮日常産生的廢棄物,從礦泉水瓶到樹枝落葉,都能通過‘故宮零廢棄’項目煥發新生。”吳迪&&,這些産品既保留了故宮院藏文物的藝術精髓,又通過前沿環保技術賦予實用功能,形成了“文化+環保”IP雙向賦能的獨特價值。

  以落葉為原料的“松福”手環、用咖啡渣製作的花盆等,都在國內外市場獲得廣泛好評。這種創新實踐不僅延續了中國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還豐富了故宮文創的産品品類,更潛移默化地引導更多公眾接觸、接受循環經濟文創品,讓“零廢棄”以兼具時尚與實用的姿態融入日常生活。

  除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故宮的“文創向善”理念也在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讓優秀傳統文化惠及更多人群,進一步推動文化與公益的深度融合。2024年12月,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籌辦的故宮文創融合館對外開放,讓在故宮游覽的殘障人士充分感受故宮文化和文物的魅力。同時,故宮鼓勵殘障人士參與文創創作,給他們提供展示和交易&&,帶領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

  故宮文創融合館是故宮無障礙設計領域的創新探索,在交泰殿東側打造的203平方米的無障礙文化空間內設置了三大主題體驗區,為殘障人士創造了多感官的文化體驗。在“聽見故宮”區,午門鐘鼓、箭亭騎射等6段歷史聲音通過專業音頻裝置重現;“尋味故宮”區則精選三希堂檀香、禦花園花香等宮廷用香,讓嗅覺成為感知歷史的通道;“感知故宮”區以太和殿脊獸、琉璃正吻等古建築構件的等比複製品供視障人士觸摸,並設計了帶盲文標識的紫禁城沙盤,讓視障觀眾能用手指“丈量”故宮建築群。

  在館內特別設置的視力障礙者留言簿上,觀眾王浩的感言道出了這一設計的深層價值:“通過觸摸這些精心複製的琉璃瑞獸,我們‘看見’了傳統建築藝術的精妙。雖然看不到金碧輝煌,但通過觸摸,真切地感受到了故宮的魅力。”

  館內的文創售賣區集中展示着全國殘疾人非遺傳承人的精品力作。去年,由故宮文創與湖南“美麗工坊”聯名推出的公益産品紅圍巾,成為最具溫度的明星産品。這款由湖南殘障婦女手工參與完成的文創作品,開創了“消費即公益”的模式——每售出一條紅圍巾,就有10%的收益捐贈給湖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專項用於殘疾人教育資助、技能培訓、無障礙設施建設及心理健康支持等項目。

  “將非遺傳承、文創開發與公益助殘有機結合的創新實踐,彰顯了故宮文創在商業之外的深層追求——用文化的力量觀照社會、用公益的力量引領風尚,同時也為博物館文創産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發展路徑。”吳迪&&。

  文化自信的全球表達

  故宮文創在推動文化全球表達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實踐。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拓展體育主題文創,借助體育賽事的國際影響力,讓故宮文化在全球舞&上綻放異彩。

  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的“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別事件版張郵票,開啟了博物館文創國際傳播的新模式,也讓故宮博物院在世界舞&上立體呈現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創新活力。

  整版10枚郵票以“花卉”為主題,精選故宮院藏文物及建築上的梅花、桂花、牡丹等紋飾,以郵票為文化名片,向世界傳遞中華文明對生命延續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考。同期舉辦的“生生不息”主題展,陳列着故宮近年開發的環保文具、無障礙宮廷紋樣飾品、非遺花絲工藝飾品等文創産品,直觀呈現文物保護與綠色低碳、鄉村振興、兒童教育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結合實踐。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新時代故宮以“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為建設目標,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此次活動以“生生不息”為主題,既呼應中國哲學中“循環發展”的智慧,更通過文創載體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理念,“讓600年紫禁城的文化積澱成為推動全球文明互鑒的時代力量。”聯合國副秘書長阿圖爾·哈雷&&,故宮以文創為紐帶連接歷史與未來,“為全球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卓越範例”。

  當大多數博物館在討論“如何打造爆款”時,故宮文創已經構建起“文化傳承—産業賦能—國際傳播”的生態。正如吳迪所言:“我們關注的不僅是銷量,更希望文創産品能建立起一種特殊的&&,記錄偉大時代、共創美好生活,讓歷史與未來、中國文化與世界交互。”(於 帆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盧旭攝)

  “太空茶吧”

  “故宮文創香港空間”以香港街景為設計靈感,融合多媒體展示與互動體驗。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