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考古社團參與文物普查、考古發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6 10:19:34
來源:中國文化報

大學生考古社團參與文物普查、考古發掘

字體:

  6月24日,黑龍江牡丹江師範學院眾多學生參觀了學校歷史與文化學院考古社團舉辦的“‘叩擊有聲’探尋母親河牡丹江歷史之源——2025年度舊石器專項考古調查成果展”。

  這次展覽,每個展區均配備專屬講解員,他們都是來自牡丹江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的學生,不僅了解這裡每件文物的歷史,還知道它們背後的發掘故事。

  展區內,來自新順東山遺址的石核、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等43件舊石器標本靜靜陳列。歷史與文化學院大二學生張馨月指着分佈地圖介紹:“我們團隊今年3月開始考古調查,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圍繞牡丹江及11條一級支流,行程4000多公里,結合遙感影像與地表採集,對牡丹江流域的舊石器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在石器製作模擬實驗區,一顆新鮮的土豆被固定在操作&上,學生董家邑正手持刀具,一邊講解一邊示範:“刀具模擬古人類的石錘,土豆塊模擬岩石塊,我模仿古人類打制石器的錘擊法,在土豆上剝離薄片,薄片就是石片,剩下的部分就是石核……”

  “我在講解時發現,很多觀眾對舊石器時代的印像是原始、落後。實際上,距今1萬多年前的古人類已經掌握像製作石葉骨柄刀這樣的複合工具了。”張馨月説。

  闞德剛與學生進行考古發掘 牡丹江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供圖

  “通過簡單易懂的講解,提升了公眾對舊石器文化的認知,同時也把考古社團參與文物普查、研究文物內涵、傳播傳統文化的故事向廣大觀眾娓娓道來。”牡丹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申佐軍&&,此次展覽不僅是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牡丹江師範學院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的生動實踐。

  歷史與文化學院考古社團除經常性舉辦臨展或特展外,還對牡丹江師範學院博物館裏的上萬件文物進行仔細研究、翔實剖析,並帶着研究成果,以“展覽+演講+體驗”的方式,走進中小學校、社區廣場、鄉鎮村屯,把文物故事講給廣大百姓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聽,不僅講解能力得到了鍛煉,還推動了考古學從象牙塔走向公眾。

  為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歷史與文化學院教師、牡丹江師範學院博物館負責人闞德剛於2010年組建了這個考古社團。多年來,社團圍繞學術探索、文化傳承、實踐教育開展多項考古活動,先後參與第三次、第四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以及黑龍江省內多項考古發掘項目。

  2024年,考古社團參與了由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海林石人洞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老師們手把手教學生如何分辨石製品、劃分文化層等考古專業知識。考古現場,學生跟着老師蹲在泥土中,一鏟一刷清理出土文物,這使學生逐漸明白,考古人的耐心藏在每一道細微的工序裏。

  今年正值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全面推進之年,闞德剛再次帶領考古社團的成員,幫助牡丹江市、林口縣、寧安市、海林市等地進行四普調查,新發現遺址125處,填補了牡丹江上游吉林敦化、黑龍江林口縣、牡丹江市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

  “我們採用‘傳統踏查+科技輔助’的模式,在調查前運用地理信息學提前預判遺址地點,為實際考古調查節省了時間、降低了調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考古社團成員、歷史與文化學院大二學生谷昕睿説。

  為提升學生對文物的研究能力,歷史與文化學院在“怎樣讓文物開口説話”上下功夫,深入探究每一件文物,認真研習歷史資料,在為觀眾講解時,將歷史的殘垣斷壁、文物的斑駁細節一一還原成鮮活的過往,那些晦澀難懂的考古理論和複雜的發掘技術,在他們口中化作引人入勝的故事,使觀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懷揣考古夢想的新時代青年,為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張建友)

  闞德剛與學生研究文物年代 牡丹江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供圖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