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檔案文獻展出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2 15:03: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檔案文獻展出

字體:

  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檔案文獻展11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通過珍貴圖片、檔案文獻資料,展現曾侯乙編鐘作為人類文化遺産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出土、保存、闡釋利用情況。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曾侯乙編鐘銘文線描。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曾侯乙編鐘於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距今約2400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考古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銅樂器。其鐘體、鐘架和挂鐘構件上刻有銘文,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公元前5世紀長篇系統音樂理論文獻,論述了前所未知的一鐘雙音、十二聲和樂律學體系。鐘上的銘文和音樂信息是現存最早體現音樂數理邏輯的考古出土文獻。

  2025年4月,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編鐘上刻寫的3755字銘文與編鐘之聲共存一體,相互驗證,成為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紀世界範圍內唯一的“有聲文獻”。

  6月11日,游客在湖北省博物館參觀曾侯乙編鐘。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記者當天在現場看到,展品中,曾侯乙編鐘發掘原始檔案,考古工作者手稿、筆記,以及學術研究報告等回溯其發掘歷程;編鐘測音及複製原始資料、演出錄音帶、唱片、海報等,再現“驚世發現”的廣泛社會影響力。

  美國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副主任呂晨晨在視頻致辭中&&,曾侯乙墓中的編鐘、編磬、建鼓等樂器的複雜組合,展現了中國早期禮樂儀式的宏大規模。音樂在中國早期文明中不僅是審美娛樂的工具,樂律更與立法、天文觀念等交融,音樂被理解為一種可以調節宇宙、滋養生命的媒介。

  當天,湖北省博物館正式發布《曾侯乙編鐘三年(2025—2028)研究計劃》。據悉,該項研究計劃以曾侯乙編鐘形聲數字化為中心,涵蓋科技融合、文化傳播、學術出版三大類,包括數字模型構建、大數據庫建設、編鐘音樂創作、文創産品研發,以及研究系列叢書等。目前,湖北省博物館已與海內外多家學術機構達成合作意向。(記者 梁婷)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