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VR、AI等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博物館的供需模式和運行方式。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強調的就是博物館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提供持續動力。
快速變化社會中新技術應用是關鍵,以新技術助力文物煥發活力對當前文博單位來説並不陌生,但“文博+科技”背後的底層邏輯仍需厘清,對更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探索也尚待深入。
“繁星計劃”助力數字化建設
日前,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與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聯合,以推動科技助力百件“荊楚瑰寶”為主題,通過“繁星時光郵筒——一封家書”線上互動活動、微信小店文創、線下數字展陳、線上直播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新技術如何助力博物館講解、文創開發、展陳等,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傳播。
此次活動基於“繁星計劃”湖北專場近一年來的創新成果。2024年9月,該計劃在湖北啟動,由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指導,經湖北各地文博單位申報推薦,評選出了百件“荊楚瑰寶”。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為其提供“公益+技術”支持,對百件“荊楚瑰寶”進行數字化採集,並依託騰訊多媒體實驗室沉浸式技術,實現文物的高清呈現與沉浸式交互,助力文物“活”起來。
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副主任閆國君介紹,“繁星計劃”聚焦博物館數字化能力建設,自2023年5月18日啟動以來,已覆蓋全國60多個地市州。“截至目前,‘繁星計劃’已連接300余家文博機構進行數字化升級,運用科技和創新能力,通過多方共創的方式,助力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提供可持續解決方案。”他説。
打造全鏈路文化體驗
AI讓文物保護傳承傳播效率大幅提升。AI能為文物修復師提供深層預測和最佳修復方案,並解決文物的高精保存和創新轉化等難題,讓文化遺産得以立體重構,實現數字再生。當然,以AI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還能通過新穎的表達形式,在堅持文化傳承、表達嚴謹準確的基礎上,增加文物的趣味性、吸引力和互動感,為文物的保護傳承注入新活力。
睡虎地秦簡《黑夫木牘》收錄於湖北省雲夢縣博物館,兩枚木牘是戰國時期秦國士兵“黑夫”與“驚”寫給家人的信,這也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家書實物,其中的一句“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親毋恙也”,展現了中華兒女注重親情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底色。
今年母親節當天,“繁星時光郵筒——一封家書”線上互動活動上線,打開微信搜索“騰訊探元”小程序,點擊“給未來寫一封密信”,寫下想説的話,點擊生成,一封數字家書就完成了。這封家書會自動生成一串考古編號,收錄到“雲夢縣博物館數字書信庫”,與《黑夫木牘》一起被永久保存。如果覺得一封真正的“紙質家書”更有儀式感,參與者還可以定制並郵寄紙質家書。或許下一個千年後,這份牽掛又會令另一批翻閱它的人動容。
作為“繁星計劃”的延續升級,在原有四大助力模塊的基礎上,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聯合微信小店發起“博物館好禮”計劃。依託微信小店、探元&&的數字化工具,為博物館文創産品提供從入駐、展示、推廣到銷售的一攬子扶持計劃,為消費者提供文創消費新體驗。
構建全鏈條數字生態
除了線上小程序互動、微信小店文創、線上直播外,“繁星計劃”的線下成果也令業界關注。
由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編著的《荊楚瑰寶:百件文物看湖北》構建了融合微米級三維建模、AI智能講解與雲端交互的數字體系,通過“一物一碼”的創新設計,青銅器、漆器等文物可通過掃碼實現“數字自述”——三維動態模型以AI講解娓娓道來,千年文明在指尖流轉重生;利用雲渲染與AI交互技術打造的“遇見百件荊楚瑰寶”AI雲展廳,支持百萬級用戶併發訪問,觀眾可沉浸式觀展,與文物實時互動。
“繁星計劃”線上線下持續落地的成果,為打造荊楚瑰寶文化IP矩陣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多可能。襄陽市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楊一認為,依託新技術打造荊楚瑰寶文化IP矩陣是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趨勢。“荊楚瑰寶作為整體IP打造,需兼顧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即讓‘老古董’變‘新網紅’,通過‘科技+文旅+教育’多維聯動,讓文物走向大眾生活,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文化傳播模式。”楊一説。
楊一介紹,襄陽市博物館展陳雖已引入AIOT環境控制系統,但文物的3D掃描、VR/AR互動等技術的應用,設計沉浸式體驗、互動展項等方面仍需不斷深入探索完善,面向游客的交互式數字展陳,如VR考古、AI講解員等方面亦仍有提升空間。借鑒“繁星計劃”經驗,襄陽市博物館將參與聯合共建數字文物庫和線上虛擬展廳,以增強荊楚文化的吸引力,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