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文壇,畢淑敏是一位獨特的“三棲”作家——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心理學家。她的文字中蘊含着作家的智識、醫者的仁心和心理學家的洞察,書寫着生命最本真的模樣,照亮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從16歲戍守雪域邊關的衞生員,到深耕醫學的內科醫師,再到執筆為文的知名作家,畢淑敏始終在用不同的方式詮釋着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個體的關懷。近日,新華網文化産業中心與畢淑敏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暢談她的長篇新作《崑崙約定》,共同走進那段被風雪封存的青春記憶,探尋如何用一支筆,完成她對生命、對文學、對雪山的莊嚴約定。
以下為訪談實錄:
“如果有一天我能夠拿起筆來,我一定要寫這裡的故事。”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曾提到《崑崙約定》是您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而且在創作過程中經歷三次急診、四次住院,是什麼支撐您堅持完成?
畢淑敏:創作這本書確實付出了很大精力,但就像對農民來説種地是他的本分一樣,流了多少汗水、經歷了多少的烈日和暴雨都是應該承受的。年紀大了寫長篇確實像跑馬拉松,有的時候身體是有所限制的,但我特意選擇在這個年紀完成它,是因為幾十年的素材在腦海中反復醞釀,就像滾元宵一樣一遍又一遍地搖動,終究要付諸實踐。年紀大了反而私心雜念少,年輕時會不由自主地去在意書賣不賣得動、反響如何,但是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這些想法已經不再會干涉我寫作的意念了。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16歲入伍西藏阿里,在雪域高原戍邊11年。書中的角色是否映射了您與戰友的真實經歷?高原戍邊生活的哪些細節被您寫進了書裏?
畢淑敏:書中有個情節讓很多讀者“淚奔”——邊防戰士衞生員為烈士清理遺體時,用酒精噴燈去融化凍在腹部的碗,把屋子燒到活人都難以忍受的高溫卻仍然無濟於事。因為這位烈士已經犧牲了好幾天,是在那種極寒的情況下一路顛簸着把遺體運送來的,可見當時有多麼酷寒,這些都是我的真實經歷。
此外,主角郭換金“換書”的經歷,也有我自己的影子。當時物資匱乏,除了當時部隊配發的書外,我們只能到處換書讀。以至於當時的我甚至因此獲得了小小的名氣,大夥都説“那個衞生科的姑娘愛跟人換書看”。那時我腦子裏總是記着有誰借了書,遇到誰要是借書不還,我可是會“恨”他的(笑)。
還記得我的第一本書是一位垂危的戰友臨終前送給我的,他説“謝謝你這麼多天的照料”,便贈予我一本精裝版高爾基的《在人間》,這本書後來成了我最初的“換書資本”。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35歲發表首作《崑崙殤》,現在的創作感受與您初期有何不同?
畢淑敏:《崑崙殤》是我踏上文壇的第一步,而《崑崙約定》則是貫穿了將近40年的時光後,仍然留在我心裏的一個結。我們常常對人許下承諾,可當年的我卻是對崑崙山脈許下承諾。那個承諾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能夠拿起筆來,我一定要寫這裡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這條邊境線,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可歌可泣的故事。此外,現在的我還會更多地關注我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視角,去寫作這個故事。
“如果我不當醫生,可能就不是今天這樣一種寫作傾向了。”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的從醫經歷對您的文學創作有哪些影響?
畢淑敏: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可我總覺得醫生和作家兩個職業間的區別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大,因為醫學和文學都在研究人。人的身體和心靈在某種程度上是互相影響,甚至可以説是合二為一的,所以我會覺得它們是相依相靠的兩門學科。
如果我不當醫生,可能就不是今天這樣一種寫作傾向了。因為從醫,我會覺得每一個生命都那麼的寶貴,會覺得每一個生命都如此豐富多彩,會發現由於各種各樣的主觀的、客觀的因素,生命在某種程度上要經歷很多苦難,但最終應該掙扎而出,去完成我們一生,讓自己變得幸福的目標。生命脆弱與堅韌的共存,讓我感受到強大生命力量。
“年輕人面臨很多選擇,但最重要的部分只能由自己去回答。”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這本書很厚,在碎片化閱讀和短視頻盛行的當下,您有信心讓讀者看完嗎?
畢淑敏:我對所有看過這本書的讀者朋友們&&深深的感謝,它確實太厚了。但也有年輕朋友對我説,看書的過程中哭了8次。我並不認為一本書能夠引人落淚就代表成功,而是當今的年輕人,能為那些遙遠的年代、遙遠的故事、遙遠的感情而落淚,能沉浸在崑崙的風雪之中,説明在崑崙山發生的這些故事具有永遠的魅力。
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比較短平快、碎片化的閱讀,刷短視頻也更輕鬆,也不用那麼專注。看這本書是需要努力去思考,去還原的。我相信,堅持把它看完,崑崙山那些雲知道的故事,你也會知道。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曾環球旅行並寫下旅行散文,當下很多年輕人希望逃離城市,用旅行治愈心靈,您如何看待當下年輕人追求“治愈性旅行”?
畢淑敏:旅行需要時間和盤纏,但更重要的是帶着思考出發。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看到很多陌生的人、陌生的風景時,我們的內心是很容易被觸動的,這就給了我們反思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包括那些平時習以為常、約定俗成的時刻。
新華網文化産業:您曾説“不僅要拉起讀者,更要給予走下去的信心”,這種“畢淑敏式悲憫”在當下社會有何價值?
畢淑敏:我自己也會由衷地希望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有人能夠警醒我,能助我一臂之力來使我繼續走下去,因此我以為寫作的人是應該有這種悲憫之情的。
整個的人世間,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會感受到許多的痛苦,這種時刻可以向人傾訴,但我覺得更好的一個方法就是去讀書。作為寫作工作者,我希望大家都能在讀書中習得一種共情的能力。
年輕人往往面臨着很多種選擇,但是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那個部分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回答。我只是希望年輕的朋友們做選擇的時候不要去屈服於金錢,不要屈服於權勢,不要屈服於某種人云亦云,也不要屈服於自己的虛榮,這些是在人的一生中不能回避的問題。因為路還長,所以我們還有時間去思考清楚再做出選擇。
策劃:李欣
採訪:高子涵
統籌:王坤朔 王碧姣
文字:林芷含
拍攝:丁梓朔
剪輯:楊雅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