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訪談丨對話康震:人工智能寫詩靠算法,人類寫詩靠情感和理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13 10:55:15
來源:新華網

文化訪談丨對話康震:人工智能寫詩靠算法,人類寫詩靠情感和理想

字體:

  在康震的學術世界裏,古典詩詞不僅是千年前的情感寄託,更是當代人尋找自我、理解世界的鏡像。他以深邃的學術眼光,解讀詩詞中的智慧與情感,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生活的脈絡。無論是李白的豪放、蘇軾的豁達,還是電影《哪吒2》中的中國故事,康震總能從中提煉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AI寫詩、AI解讀古典文學的現象逐漸走入大眾視野。面對這一技術浪潮,康震並未回避,而是以開放的姿態思考:在AI崛起的背景下,詩意生活將何去何從?傳統文化如何在科技的衝擊下煥發新生?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古典文學的未來,也關乎每一個現代人的精神家園。

  近日,新華網文化産業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共同探尋古典詩詞的當代迴響、AI浪潮下的詩意追問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以下為訪談實錄:

  我們在詩詞中看見自己

  新華網:大家對於古詩的熱愛跨越了各個年齡段,您覺得古詩在當代仍然具備魅力的原因是什麼?

  康震:古詩詞描繪的是古人的情感、智慧和理想,雖然古代已經成為過去,但這些情感和智慧依然在延續。只要中華民族在前進,這些古老的情感和智慧就會在新的時代中綻放光彩。古人已去,但詩詞長存,古詩詞的內涵是常變常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人生、情感和智慧。

  我們稱之為的“古代”是相對的。歷史學家説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我們讀唐詩宋詞時,實際上是在閱讀自己。先輩們留下的詩詞傳統在一代代滋養着我們。再過一千年,我們也會成為古人,誰又能説我們的情感就是古代的呢?古典詩詞中的高遠意境和智慧閱歷,依然在啟迪着我們。當代人不斷從古典詩詞中汲取力量,這就是古典詩詞在當代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連AI都能寫詩,人難道不應該把詩寫得更好嗎

  新華網:今年春節,DeepSeek等人工智能成為熱點。您怎麼看待AI寫詩的現象?在AI都能寫詩的時代,我們學詩、讀詩的意義是什麼?

  康震:如果連AI都能開始寫詩,人難道不應該把詩寫得更好嗎?而且從某種程度來講,AI能夠寫詩,就是因為它獲得了一個非常豐富的學習的語料和資料,在這個基礎上它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寫詩是靠算法,而人類寫詩是靠情感和閱歷,這是本質的不同。DeepSeek也罷,其他的大語言模型也罷,它們所能做到的極致就是最充分、最完整、最完全的學習,然後進行某種基於規則的排列組合;而我們人類是要在尋找理想、尋找情感的過程中進行創作,我們的詩詞不只是進行字與字、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而是心中理想與情感的呈現。如果某一天AI的詩寫出來了一個理想,請不要忘記,那是它在組合人類的理想而寫的一首詩。

  隨着AI的詩歌創作時代的到來,我相信至少會讓我們對於什麼是詩意,什麼是詩歌,怎樣才能過上真正詩意的生活而有了更加自覺的思考和追求。畢竟,人工智能,人是核心。人工智能,人是目的,這非常重要。

  新華網: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人認為,人文學科面臨着很大的衝擊,您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康震:面對大語言模型,提問者的水平至關重要,它決定了回答的質量。對於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和學者來説,在 AI時代,保持情感、懷揣理想、規劃未來的能力尤為關鍵。人文學者的價值在於為社會設計未來、構建理想、講述動人故事,而不是依賴AI組合理想。因此,人文學者和學生在這個時代仍大有可為,只是需要迎接更高的挑戰。

  《哪吒2》走向世界,關鍵在於講好中國故事

  新華網:電影《哪吒2》創造了中國影史多項紀錄。從這部影片中,能看到很多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您如何看待這種對經典和傳統文化的挖掘方式呢?

  康震:《哪吒2》改編自古代傳説故事,哪吒在神話和電影中都是少年兒童的形象。影片的故事雖然情節複雜,充滿愛恨情仇,但傳達出一個關鍵信息:少年應當擁有勇氣。我看《哪吒2》的時候,就想起李白的詩句“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和“小爺是魔,那又如何”,正是這種少年勇氣的生動體現。

  《哪吒2》不僅在國內收穫巨大反響,在國際上也備受矚目。大家通過小哪吒和他的朋友,看到了中國當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以及少年眼中的中國故事。一部優秀的影片,關鍵在於傳遞理想、未來和希望。我們看《哪吒2》時,會産生感動、惆悵、難過、憤怒等多種情緒,但最終會心懷希望,這是最為重要的,這也是《哪吒2》能成為國際大片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用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通用語言”講述故事,其故事內容和所傳遞的價值觀,能與全球的青少年家長産生廣泛共鳴。

  新華網: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您覺得現在還面臨着哪些挑戰?我們該如何去應對?

  康震:在我看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存在所謂的挑戰,更多的是機遇,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敏銳地捕捉並抓住這些機遇。傳統文化有着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就如同深邃的暗流,始終按照自身的節奏發展、演進,等待着人們去發現、去認識。我們要做的就是緊緊抓住每一個可能的契機,讓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現代生活,助力個人成長,在我們的情感與理性世界裏佔據愈發重要的地位。

  身為中國人,我們都該思考,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其中一個關鍵要素,就是看我們身上承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是否切實發揮作用。一個中國人的內心若缺乏傳統文化的滋養,沒有對家國情懷、人文精神等的深刻體悟,這對於我們建設國家、向世界展現魅力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説,傳統文化遠不止是簡單的傳承問題,它關乎我們能否憑藉獨特的文化魅力為世界作出卓越貢獻。誠如那句經典之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前提是,得先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舞&。

  那如何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呢?我認為,首先要深入了解國際通行的語言規則和傳播規律。同理,中國故事要走向世界,中國形象要屹立於世界舞&,就得先洞悉國際大家庭的話語規則、傳播門道。當我們走向國際時,只有深入了解當地的語言環境、文化習俗,挖掘他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再因地制宜地講述中國故事,才能與當地受眾達成心靈共鳴,實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傳播效果。“要想傳播之,必先理解之”,這至關重要。

策劃:李欣   

統籌:王坤朔 王碧姣

文字:李向雪 

拍攝/製作:丁梓朔 高健陽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