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節慶民俗,戲曲有着天然優勢和充裕的表現空間,發掘節俗文化中的動人故事和經典形象,將這些閃耀着異彩的“美”,通過戲曲審美方式傳遞大眾,使之生發情感共鳴,這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躍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正月十五,是農曆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故把正月十五稱作元宵節。元宵節又名元夕、燈節,道教稱為上元節,歷史源遠流長,是年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觀燈、賞月、猜燈謎、品元宵,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也構成了中國傳統節俗的獨特景觀。
戲曲,同樣是中國傳統節俗的重要內容,很早便有了應節戲演出。過什麼節看什麼戲,頗有講究,不同的節日,要上演與節日特色相對應的劇目,俗稱“應節戲”。應節戲大多由神話故事、民間傳説改編,常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渲染節日氣氛。在我國不少地區,看戲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習俗。有關元宵節的應節戲提筆説不盡,在這裡,先聊聊梅蘭芳特意為這一節日編排的古裝新戲《上元夫人》。
1920年,梅蘭芳與名角陳德霖、王鳳卿、姜妙香、姚玉芙、程硯秋等人合演的應節古裝新戲《上元夫人》在新明戲院首演,據記載,三場票房收入高達一萬五千元大洋。《上元夫人》原是一出秦腔戲,講述漢武帝與上元夫人等仙女於正月十五上元節在宮中相會的故事,梅蘭芳得齊如山等友人相助,將其改編為一出京劇古裝新戲,吸收熔煉崑曲《玉簪記·琴挑》和《孽海記·思凡》等傳統劇目裏優美的拂塵舞姿,設計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拂塵舞,劇中紛繁的身段舞蹈、精美的服飾造型以及喜慶熱鬧的群舞場面極具觀賞價值,也正因此,《上元夫人》成為備受歡迎且頗為叫座的應節小戲。可惜,這出距今百餘年的劇目已幾近失傳,如今只能在梅蘭芳留下的寥寥幾張劇照、圖譜中窺察其奧,這不失為京劇史的一件憾事。
“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元宵節的徹夜燈火傳遞着綿延千載的中國式浪漫,串聯起無數動人的故事,在戲曲舞&上綻放出異彩的“美”。戲曲舞&上的元宵燈火,往往會是人物情感的催化劑和命運轉折的“巧機關”,越劇《追魚》以明代傳奇《魚籃記》為藍本,鯉魚精化身的牡丹與書生張珍在元宵燈會相會,作者詩情描繪了一場衝破世俗的人魚之戀,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富含想象力的情節深受觀眾喜愛,作為越劇發展的里程碑劇目傳演不衰。元宵節是明清戲曲中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故事以此為背景,將燈火良宵付諸筆墨中,如明代湯顯祖所作傳奇《紫簫記》,該劇脫胎於唐代傳奇小説《霍小玉傳》,其中有段情節,講述霍小玉在元宵節觀燈時偶拾紫玉簫卻被污衊為盜,後經官家一番審問,不僅洗脫罪名,且得皇帝讚譽並賜簫,元宵觀燈一事則突出了霍小玉機智果敢的人物性格,成為劇作情節的助推器。與元宵燈火有關的戲曲劇目還有很多,如百姓耳熟能詳的黃梅戲《夫妻觀燈》,歡歌載舞展現農民豐收後的喜悅心情,充滿市井生活情趣,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上的呂劇經典劇目《觀燈》,同樣生動演繹了五穀豐登唱太平的熱鬧場景。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從古至今,懸於蒼穹的一輪明月被寄予無限情思,它在唐詩的平仄裏圓缺,在元曲的宮調中徘徊,在國人心中閃耀永恒清輝,今年春晚舞&上的歌曲《玉盤》,孩子們以童心“問月”,激起人們對宇宙和人生的深邃叩問。
元宵節的月亮,在戲曲中顯得格外明亮。從具象的自然景觀到抽象的情感符號,月亮的意象在戲曲中不斷演變,終以“團圓之趣”滿足宴饗、化解相思、聊慰離愁,創作者巧設機關、詩意描繪,將世俗的節日慶典昇華、定格為戲曲舞&的永恒。
應節戲,是中國獨特的民間傳統和文化現象,是歷史、情懷的集中展現,對於百姓有着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反映節慶民俗,戲曲有着天然優勢和充裕的表現空間,發掘節俗文化中的動人故事和經典形象,將這些閃耀着異彩的“美”,通過戲曲審美方式傳遞給大眾,使之生發情感共鳴,這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躍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李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