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年味中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0 10:41: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青年眼中的年味中國

字體:

  編者按: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底蘊。

  2025乙巳蛇年,我們迎來了首個“非遺版”中國春節。

  當“中國時間”成為“世界時刻”,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展開融媒體作品徵集活動,鼓勵青年以文字、影像的形式記錄“青年眼中的中國年”,展現青春視角下的年味中國。

  “賽博空間”中,天涯共此“俗”。腰鼓打出新節奏,麒麟舞出新形式、糖畫繪出新花樣……在年俗的穩定傳承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感受春節熱鬧氛圍的同時,重思春節的歷史意蘊,創新年俗的呈現方式,為春節這部厚重的文化史書,賦予更鮮活、更靈動的青春色彩。

  ——————————

  英歌舞

 2月2日,汕頭大學大三學生廖思林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人民公園參加“文化潮安多彩非遺”嘉年華活動。汕頭大學 林師毅/攝

  英歌一響,萬人空巷。今年春節,汕頭大學的廖思林同往年一樣,拿起槌、扮上相,跟村裏的英歌舞隊參與了數場表演。

  從初中起,廖思林便與英歌舞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的同學大多已放棄,唯有他堅持了下來。他笑稱自己曾是“刺頭學生”,卻在英歌舞中找到了歸屬感:“練着練着,心就收住了。”

  台下,廖思林苦練基本功,扎馬步、練招式,十年如一日;&上,“招式一擺,動作就在心裏行雲流水”。上大學後,廖思林多次在校園活動中展示英歌舞。但他坦言,英歌舞講究集體氣勢,獨自表演總覺得“像缺了魂”。

  去年秋天,廖思林向學校提出組建一支校園英歌舞隊,申請經費購買鼓槌、從網上“挖”來名師公益指導……從“一人獨舞”到“集體亮相”,如今,廖思林組建的英歌舞隊已經吸納了55名成員。

  新的一年,廖思林希望帶着自己的英歌舞隊“亮相”更多的舞&,讓傳統的英歌舞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安塞腰鼓

  2月5日,延安大學大四學生李嘉航在山東省海陽市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進行安塞腰鼓表演。受訪者供圖

  頭上扎着白羊肚手巾、腰間係着紅腰帶,百名陜北漢子手拿鼓槌敲響腰鼓,激情燃動,響徹黃土地。延安大學的李嘉航就是腰鼓隊中的一員。

  作為“非遺進校園”的最早一批受益者,李嘉航在小學時就學會了安塞腰鼓。跟着村裏的腰鼓隊,他從黃土地,跳到2024年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年會、平涼市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等一台&&型活動。

  “情緒要有股能勁,揮槌要有股狠勁,踢腿要有股蠻勁,動作要有股狂勁,前進時要有股衝勁,收縮要有股穩勁,打起來要有股瘋勁,總體要有股虎勁。”李嘉航是團隊中最年輕的鼓手,在表演中,他經常有自己的“巧思”。比如融合多元流派,他將大蹲轉身往前跨的那一步跳得更高,並且是雙腿起跳,更有“猛勁兒”。

  李嘉航坦言,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他深知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活的人,條件有多艱苦,而他們的精神卻十分富足。“安塞腰鼓從陜北農村打到北京天安門,打到世界各地,而永恒不變的是一代代鼓手內心的精神力量!”

  糖畫

  國家開放大學大四學生王岐洋在鄭州糖畫店觀賞自己的糖畫作品。 受訪者供圖

  今年春節,一位頂着蓬鬆卷髮的00後手持糖勺,在新加坡用手中的糖漿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繪製非遺糖畫。他就是目前就讀於國家開放大學的大四學生王岐洋。

  王岐洋從小就在糖罐旁跟着爺爺製作糖畫,如今他已經成為王氏糖畫的第四代傳承人,所教授的近百名學生遍及海內外。王岐洋每天還在社交&&通過視頻直播向大眾表演、講解非遺糖畫的製作,單場直播觀看量最高達580余萬人次。

  直播中,王岐洋對各種圖案信手拈來。剛開始學糖畫時,為了畫好一個愛心形狀,他就學了兩年。現在的他“隨着畫得越來越多,腦袋裏好像有了圖案的數據庫,只要告訴我圖案,基本上都能畫出來”。

  在王岐洋看來,老手藝要活,就得會七十二變。在糖畫製作中,除了繼承傳統的紋樣技法,他還會結合剪紙、皮影、書法等元素來豐富糖畫的表現形式。在未來,王岐洋希望帶着他的“糖畫宇宙”走向更遠處,讓糖畫成為世界解碼東方美學的動態密碼。

  舞麒麟

  1月29日,雲南農業大學大一學生陶柄辰與來自西南大學、雲南大學、蘇州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學生在曲靖市麒麟區南城門廣場參加“千人舞麒麟”活動。合肥工業大學 張恒愷/攝

  在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一場“千人舞麒麟”的春節文化活動吸引了線上線下53萬人觀看。對於雲南農業大學的陶柄辰而言,今年春節無疑是他生命中值得自豪的一個春節。

  曲靖又名“麒麟城”,麒麟在當地人心中象徵着吉祥幸福。讀初中時,陶柄辰就跟隨非遺龍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曲靖市龍獅運動協會會長何健學習舞龍舞獅。今年,陶柄辰不再是觀看者,而是和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一起扛起了舞麒麟的重任。大年初一,麒麟點睛、麒麟採靈芝、舞麒麟等表演一一登場,緊接着50隻“麒麟”組成的隊伍開始沿着主幹道向前。

  相比於往年,今年舞麒麟的線路長達2.5公里,與麒麟區各行各業組成的34輛花車,30個方陣共同進行路演,參與表演的志願者也更多。陶柄辰的弟弟今年剛讀小學一年級,也在觀演的人群中看哥哥表演。“人們圍繞着麒麟聚集在一起,盛大而熱烈,年味也在此刻被具象化。”陶柄辰説。

  數字年畫

  春節期間,來自西安美術學院的溫璐蕊製作了一款電子年畫,並將其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這一電子年畫以敦煌紋樣為基底,呈現出蛇形圖案與幾何紋理交融的圖樣。

  學習動畫專業的溫璐蕊對解構傳統紋樣很感興趣。她坦言:“課堂上播放的現象級動畫作品《萬華鏡》就 啟發我們,傳統紋樣經過變形重組,能在動畫鏡頭裏展現讓人震撼的美學張力。”

  在她眼中,龜背紋的長壽寓意、雲紋的流暢線條,不僅是視覺符號,更是可被“翻譯”成現代敘事的文化密碼。

  每當碰到自己很喜歡的傳統紋樣,溫璐蕊首先會考據紋樣背後的社會、宗教等背景,然後再運用圖形矢量軟體保留紋樣原有韻味,最後局部拆解重組和創新紋樣。

  “傳統文化是滋養創作的沃土。”溫璐蕊計劃未來投身角色設計領域,將傳統紋樣轉化為游戲、動畫中的視覺語言。“當龜背紋出現在各大品牌中,當雲紋流轉於電子屏幕,傳統文化便真正擁有了時代話語權。”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