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魅力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 “中國年”日漸成為世界節日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7 15:04:25
來源:新華網

春節文化魅力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 “中國年”日漸成為世界節日

字體: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參考消息》2月6日刊發文章《春節文化魅力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 “中國年”日漸成為世界節日》。全文如下:

  地標建築亮起的“中國紅”,唐人街上舞龍舞獅,粵語發音的“恭喜發財”……過去提到中國春節,不少外國人的印象停留於此。而在剛剛結束的乙巳蛇年春節假期裏,更多外國人主動融入春節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春節文化的魅力。

  隨着中國入境免簽政策不斷優化、春節申遺成功,2025年的春節被賦予了更多國際化色彩。在中國人最熟悉的年夜飯桌上、春晚節目裏、廟會人群中,以及社交&&與春節有關的海量短視頻裏,外國人過“純正”中國年的故事越來越多。春節正走向世界,“中國年”日漸成為世界節日。

  

  “打卡”春節成為潮流

  

  “過春節,是我來中國的理由之一!”希臘鋼琴家西奧多西婭·恩托庫曾多次赴華演出,今年乘着中國對希臘試行免簽政策的東風,她帶着家人,趕在春節前落地北京。

  “我要和家人朋友在中國聚會,吃餃子,還要去參加大街上熱鬧的活動。”幼年時,西奧多西婭便産生了對中國春節的想象,去年聽説“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她迫不及待地安排了這場家庭旅行。

1月29日,在北京地壇廟會上,來自瑞士的游客馬克西姆(左)和莉莎(右)在展示購買的紀念品。(鞠煥宗 攝)

  旅游網站“去哪兒”數據顯示,截至正月初七,春節期間使用非中國護照預訂國內航班的數量同比增長七成。其中,排名前五的國家為韓國、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加拿大。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統計,春節假期北京接待入境游客9.1萬人次,同比增長51.9%,實現入境旅游花費9.3億元,同比增長52%。

  在北京東嶽廟廟會,外國游客擠在人群中饒有興致地觀看舞獅表演;在上海豫園燈會,九曲橋上的中、英、韓語廣播滾動播出;在廣州花市,外國人穿上中式服裝“沉浸式”購物……

  “春節是一個了解中國,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游學院院長蔣依依認為,依託春節,很多既有觀賞性又有體驗性的傳統文化項目,為外國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

  攜程海外&&數據顯示,近一個月,海外游客“燈會”“京劇”“川劇變臉”等非遺類項目門票訂單同比增長超六倍。泉州簪花圍、潮州英歌舞、自貢燈會等,也成為吸引各國游客體驗的熱門項目。

  大年初一看舞龍游街、嗩吶演出、非遺花燈,大年初二看徽劇演出、打鐵花,大年初三看舞麒麟和彩頭獅……這個春節,坐擁兩處世界文化遺産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推出了一份“桃花源裏過大年”的文旅活動日曆,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共赴文化盛宴。

  “我們很喜歡參加新春魚燈的表演。”在黟縣旅游的法國學生婁和馬里昂介紹,當地中國傳統風格的景色非常美麗,傳統文化魅力獨特,當地居民對外國游客也十分友好。

  春節,正成為中國旅游的一塊新招牌,更成為推廣中國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摩洛哥姑娘晨曦學習中文多年,目前正在摩洛哥一家中資企業工作。春節臨近,在天津參加完會議的她開啟了十余天的休假。在上海、蘇州、安徽等地,她驚訝地發現,即便都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過年也是“十里不同俗”。

  “上海南京路的表演,是年輕人喜歡的漢服秀,更現代;蘇州甪直古鎮的表演,是當地的傳統戲劇,更熱鬧。”在晨曦的中國春節初印象裏,“越是小城小鎮,過年越熱鬧”。

  最讓晨曦印象深刻的,是走上街頭時,常有中國人和她打招呼。“一直以為中國人都比較拘謹,來了之後發現大家互道新年祝福是多麼自然的事!”

  大年初一,來自俄羅斯、智利、摩洛哥等2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來到安徽博物院,參加“博物館裏過大年——留學生專場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年味。留學生們在英文講解員的帶領下,不僅參觀了各類展覽,他們還“上手”體驗點茶、面塑、拓印、漆扇等傳統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真的太神奇了!我第一次品嘗到自己製作的茶粉。”來自智利的留學生李斯吉説,在春節來到博物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讓他感覺非常有趣,未來他也想更多了解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

  在去哪兒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肖鵬看來,外國人對春節的興趣愈發濃厚背後,是中國人自己對年味的加倍珍視。

  “越來越多城市正在恢復和升級春節的儀式感,年輕人在繼承傳統中創新,讓春節煥發出新活力,並且通過旅游,向全球游客傳播春節文化。”肖鵬説。

  

  “洋春運”越來越“絲滑”

  

  春節前夕,來自英國利物浦的DJ德魯·穆尼和他的徒弟哈裏·曼尼恩結束了在泰國普吉島長達兩周的出差,回英國的航班將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轉。偶然間,他們在TikTok上刷到很多博主推薦中國的過境免簽政策,師徒二人決定,24小時內“特種兵”式游覽北京,體驗中國春節。

  一下飛機,德魯便被北京機場的規模和服務所震撼。機場大廳的中式樓閣裏,美食琳瑯滿目,德魯一邊刷着博主們的推薦,一邊眼花繚亂地搜尋。

  “這是我見過最酷的機場!”一頓飽餐後,德魯在照片墻(Instagram)上發文。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還在機場趕上了參加攜程集團推出的“免費北京半日游”,打卡長城、天壇、前門、天安門等北京代表性景點。

  “所有通過北京進行國際中轉的旅客均可免費報名半日游項目。”攜程集團海外市場總經理張成傑介紹,“半日游從首都機場出發,可體驗長城和北京中軸線兩大熱門旅游IP。”截至1月中旬,已有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等近50個國家的600位旅客體驗了該項目。

  機場是大多數外國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隨着中國不斷優化互免簽證、單方面免簽、過境免簽等入境政策,春節前後,中國的各大國際機場正迎來一波“洋春運”。

  除夕上午,首都機場臨時入境許可申請櫃&前不時有旅客排隊。北京邊檢總站民警陳苗接連為四位美國旅客辦理了臨時入境手續。輪班休息時,她又給排隊入境的旅客送“福”字,對外國旅客説上一聲“Happy Chinese New Year”。

  “以往簽發臨時入境許可和辦理邊檢入境手續需要在兩個櫃&分別辦理,旅客要排兩次隊。”陳苗説,為了推動入境更快捷便利,北京邊檢總站在北京的兩個機場試點兩個手續“一站式”辦理,大大節約了外國友人的入境時間。

  被譽為首都“新國門”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多次刷新&&境人次紀錄,今年春節假期又迎來一波顯著的入境增長。除夕至初七,大興機場口岸入境外籍人次同比增長41.2%,其中免簽入境的佔43.0%。

  “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北京大興機場邊檢站民警張祖祎説,“以前一天內也就幾十個辦理過境免簽的旅客,現在一個航班就有幾十個”。

  在與外國游客的互動中,張祖祎明顯感到,在擴大免簽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願意主動探索中國。“哪怕停留時間不長,很多外國旅客主動表達要去長城、王府井、三里屯看看。”

  來自芬蘭的米科在大興機場入境現場對記者説:“去年聽到中國對芬蘭試行單方面免簽的消息時,我特別高興!”他曾在芬蘭聽説過當地華人的春節慶祝活動,品嘗過歐洲“不太正宗”的“北京烤鴨”,這次來北京,他提前預訂了中國旅游集團旅行服務有限公司的導游服務,專門安排了美食行程。

  北京市還在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的國際到達出口顯著位置設置北京服務(機場服務點),為外國旅客提供支付、通訊、交通、文旅等服務。旅客在這裡,可以“一站式”兌換貨幣、辦理SIM卡、購買交通卡、預約景點門票等。

  夜幕降臨,德魯在前門鮮魚口胡同對着空中挂滿的燈籠拍下此行最後一張照片。返回機場後,他將這張照片發在了照片墻上,配文“在中國的24小時”。

  放眼全國,不論是北京服務,還是上海PASS……從機場開始,到機場結束,“洋春運”越來越“絲滑”。

  

  引發全球情感共鳴

  

  當米科在中國開啟春節之旅時,他的家鄉赫爾辛基也正在舉辦“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在萬塔機場、坎皮廣場等地,一場場廟會、演出、非遺技藝展示等輪番上演。僅在坎皮廣場舉辦的廟會,就有超三萬人次參與。

  這場由中國駐芬蘭使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活動已走過19年,成為中芬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除了芬蘭,北京市文旅局還在挪威、尼日利亞、愛沙尼亞等地舉辦“歡樂春節”活動,把中國年帶到世界各地。

  春節,正為世界所共享。德魯告訴記者,在英國利物浦,每年春節當地唐人街都會舉辦慶祝活動。“每當我看到唐人街的舞龍舞獅表演,我就知道中國新年到來了。”在德魯看來,春節在利物浦已從最初的華人節日擴大為不同社群共享的節日。

  曾任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許穎認為,春節慶祝活動在全球化進程中展現出強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家庭團圓、尊老愛幼、感恩傳承等理念,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能夠引起全球各地人們的情感共鳴。”

  而最近,在大批外國用戶涌入中國社交&&小紅書後,一些外國人自發對春節文化的學習和傳播,也為春節文化的國際化增添了新色彩。

  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博主“Neonhotel”發布了他春節期間打掃房間、貼對聯、挂燈籠,還有製作“財神帽”的視頻。還有的外國博主在除夕當天收看春晚,對人形機器人表演讚不絕口。

  “地球村的第一屆春節”,在這樣的話題詞下,來自世界各地的春節祝福匯聚於虛擬世界。

  “神奇的中國文化,這太有趣了。”“人們寫春聯、捏泥蛇,文化氣息四溢,展示了真正的文化遺産。”在臉書&&上,一則英國倫敦萊切斯特廣場舉辦中國新春文化演出的視頻引來了不少外國網友的“圍觀”。

  在“油管”上各類中國春節演出和活動的視頻精彩豐富。在《莫斯科舉辦中國新年市場和文化活動》的視頻中,作者展現了莫斯科街頭,眾多的當地居民參與和體驗傳統舞獅和舞龍表演、以及用紅燈籠、龍形圖案為特色裝飾的中國新春市集。此外,春晚中展現融合中國地方文化和先進科技的機器人舞蹈,更是成為了轉發的熱門視頻。

  “我們在臉書、照片墻等安徽文旅海外新媒體社交賬號上加大‘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文旅宣傳,向世界展示中國年味年俗,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來安徽過大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對外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尤業鳳説,他們還將赴丹麥、英國舉辦“歡樂春節”文藝演出、“美好安徽與世界對話”文旅推介和圖片展,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了解中國文化和傳統節日。

  經過此次短暫的北京之行,德魯希望未來能夠專門計劃一次在中國的春節“深度游”。他發現,社交&&雖然讓他離中國更近一步,但解開這個“神秘東方古國”的奧秘還需實地探索。

  “在英國,信息總是直接傳達給你,廣場是圓的、房頂是尖的,僅僅是這樣。而中國的一切,似乎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背後總蘊含某種深刻的含義。”參觀完天壇、前門,德魯感嘆,原來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紅色代表吉利,龍是中國人的圖騰,這些內涵都被賦予在傳統建築的營造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分析,以前外國人對春節的了解,可能是通過一些文化符號,“如果能親身融入其中,那麼對春節本身以及它所蘊含的國泰民安、祥和、團圓、追求幸福等價值的理解會更直觀,更有切身體會”。

  許穎認為,讓外國人真切地走進春節,開展文化交流,有助於增進國際理解,消除文化偏見。“這不僅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文化支撐。”(記者 陳鐘昊 郭晨 楊淑君 汪海月)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 王碧姣】